登陆注册
3889

来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运行三重矛盾与化解:需多方协同共治

套路网2023-06-01 08:23:110

编者按:自2019年3月起,国内各大短视频及直播平台陆续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经过多年运行,“青少年模式”的发展现状如何?还面临哪些难点?如何化解矛盾?本文作者蒋俏蕾尝试给出她的观察和思考。

蒋俏蕾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及人与媒介交互、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等,目前在研课题内容包括《青少年新媒体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数智时代的价值观培育与引领研究》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蒋俏蕾。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青少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生代、数字土著、数字原住民。每一代人都有相伴而生的媒介,不同于以往的长辈主要成长于传统媒体时代,当下的青少年出生并成长于互联网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时代,数字化的媒介也是他们所成长的生态环的有机构成,今天的未成年人,他们的信息获取手段、学习途径、娱乐方式等等,无不依赖于网络,而且越来越多地通过音视频等多模态的媒介形态来实现。这是青少年模式的时代背景。

同时,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青少年模式的政策背景。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政策倡导下,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陆续上线——旨在为青少年打造,由青少年使用,能够成为青少年专属的短视频空间,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社会中,青少年所享、所用、所有的视听媒体领域。这是我们所期待打造的青少年模式的理想状态,那经过多个平台多年的运营和迭代,目前的青少年模式发展现状如何呢?我认为既取得了很多成效,也存在着不少难点,总结起来是现存的三重突出的矛盾。

技术上,防护与破解的矛盾

第一重矛盾,集中于技术上,是防护与破解之间的矛盾。青少年模式的核心思维,其实在疏(疏导)不在堵(围堵)。现有的青少年模式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加上一把锁,因为这样的被动“防护”很容易被青少年破解。现今的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具有非常高的技术素养,熟悉新媒体的界面与操作,很容易找到各种路径和方式破解绕开被他们视作障碍的设置。

因此,与其围堵,不如疏导,毕竟短视频作为非常普及的新媒体应用形态,是青少年媒介使用的有机构成,我们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使用短视频,而非给他们设置使用的阻隔。所以,想要化解这第一重矛盾,需要通过内外联动转化,将外在的、由技术加持的青少年模式,与内在的、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育与提升结合起来。

如果说内嵌在手机应用中的青少年模式是一层外在的屏障,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是一层内在的屏障。通过设置外在的青少年模式,是要引导青少年将其内化,由内到外地实现全面的保护。过往,人们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过于单一和扁平,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媒介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媒介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重维度的概念,这在当前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媒介时代更是如此。媒介素养中既包括功能的层面,也包括批判的层面,在新媒体语境下,既包括消费媒介内容,也包括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短视频的使用就是如此。

因此,两重维度交互下的媒介素养,呈现出四个类别:功能消费,即理解和使用;批判消费,包括评价和分析;功能产消,包括发布和生产;批判产消,即创作和参与。可见媒介素养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关乎思维意识和精神气质。

当外在有形的青少年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提醒指导青少年更好地进行理解、评价、创作与发布,并内化成无形的保护屏障,才能真正地实现好的防护,不用再担心破解。在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中,不仅需要学校和专业人士的参与,更需要发挥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重要环境的作用,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育和引导。

内容上,健康度和吸引力的矛盾

第二重矛盾,集中于内容之上,现有的青少年模式出于保护的考量,大多采取了“做减法”的思维模式,从现有内容中剔除可能对青少年存在风险的内容,保留下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内容。然而,白水虽然健康,但也可能索然无味。

事实上,保护并不意味着限制,保护应该与发展并重,因此与其做减法,不断地对青少年say NO,不如换成“做加法”的思维模式,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专门定制更多优质的内容,满足青少年多元的使用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真正的健康,应该是营养均衡、丰富多元的。

提高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根本上是要了解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青少年不是低龄的成年人,青少年模式也不应是“简配版”的短视频应用。前面已经提到了网络治理如同治水的比喻,在疏不在堵,疏导之上还要引导。为了切实提高短视频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就要回答清楚短视频对青少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历史,他们通常年龄小,但网龄长;通过使用短视频可以完成学习、社交、娱乐等很多任务,可以在哪些场所使用,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具体会进行哪些活动,使用的时间如何,评价怎样,对于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怎么样。只有全面梳理、分析、理解了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才能打造充满吸引力,让青少年乐于进入的青少年模式,将青少年模式变成青少年在短视频空间中的专属乐园。

行为上,线上与线下的矛盾

第三重矛盾,表现在行为上,是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张力。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平衡好线上与线下,保障青少年群体有足够的线下活动、锻炼、社交等,需要的功夫当然也要线上与线下打出组合拳。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依赖当下的新媒体,这是青少年成长所需的数字权益,前面提到的媒介素养其实不仅仅限定于青少年群体,更应该拓展到全民,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家长群体。家庭沟通环境、家庭中的媒介规则,一直是青少年媒介使用的重要外在保护机制。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屏幕时间控制,是很多70后、80后的共同记忆,如今电脑、手机、平板这些屏幕时间的控制,成为数字原住民的共同经历,父母要在青少年模式之外,进一步筑起青少年成长的家庭保护屏障,共同营造晴朗的数字环境。

总体而言,三重矛盾,也指向了三重屏障——中间层是由平台提供的、技术助力的青少年模式,向内需要青少年筑起媒介素养的内在屏障,向外需要父母积极参与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保护屏障。三重屏障,以青少年模式为抓手形成联动,内化外延实现完善有效的保护与发展。期待青少年模式进一步迭代完善,成为吸引青少年爱用、家长积极开启、亲子家庭共用的视听创意学习成长空间。

三重矛盾的形成与化解,都可以看到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青少年成长需要家长在线下和线上的引导、培育、呵护;作为数字移民的家长,其媒介素养需要跟青少年群体一起成长和提升。通过青少年模式的发展现状可见,青少年的网络保护,需要多方协同共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青少年,包括家庭乃至全社会也实现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共同成长。

(文/蒋俏蕾)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