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2

《人生之路》看三集后,我愈发觉得,周里京版《人生》,拍得真好

套路网2023-05-31 09:42:250

#头条创作挑战赛#

路遥创作于80年代初的中篇小说《人生》,不知激励和影响过多少人。

这其中也包括我。

所以,当我听说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的消息,我马上就迫不及地待收看了。

但,真的很失望。

首先,我觉得这不是路遥笔下的《人生》。而是借了路遥的影响力,和《人生》这本书的热度,又重新编出了另外一个故事。

而且还编得还漏洞百出。

高加林不再是路遥笔下的高加林。

刘巧珍也不再是《人生》中的刘巧珍。

它只披了路遥的皮,却再无路遥的魂儿。

这部剧曾经一度片名叫《人生路遥》。

由此可见它是多么想蹭路遥的名气和《人生》这部作品的号召力。

但整部剧却透着一股浓浓的塑料花的气息。

以为给演员化上黝黑的妆,就叫还原生活?

以为摆上几件老物件,就是呈现年代氛围?

那种“假扮的真实”,让人看着十分难受。

那种由内到外显露着的“抖机灵”和对原著作者以及广大观众的不尊重,让我们感觉特别痛心。

当我看到剧中的高加林,骑着二八自行车飞驰在黄土高原如履平川时,当我看到迎接高考的学子们,集体喊出“yes”时,我很恍惚,不知作者表现的,究竟是不是80年代初陕北乡村年轻人的生活。

书中的高加林,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贫如洗,家里连吃饭的口粮都不够,他哪来的自行车?要什么自行车?

还有刘巧珍,那是怎样的一个内秀、质朴、心灵像金子一般的姑娘?可是到了这部剧中,豪迈地开着拖拉机,浑身上下透着机灵劲,生怕别人看不出她的好来。那种特别刻意“演”出来的“好”,反而令观众感觉十分“浮夸”。

总之看这个剧,就是一个字儿,“尬”,非常“尬”。

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苦难,也淡化了命运的沉重,试图通过大量“注水”情节的呈现,和所谓的“明星效应”,来达到吸人眼球的目的。

但实际上,它已经与路遥原著的内核,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西影厂拍摄上映于1984年的电影《人生》。

那才是路遥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充满忧患意识。

如今39年的时间过去了,它的豆瓣评分仍高达8.4分,有接近90%的网友,为其打出四星和五星好评。

导演吴天明也对路遥的作品进行了适度的改编。但他的改编是在尊重原著、尊重历史、还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能够从电影《人生》中,看到路遥想要揭示的高加林的痛苦和挣扎。他徘徊于乡土和城市之间,既不想舍弃庄稼人的淳朴和厚道,又被城市中那花花绿绿的生活,所深深吸引。最终,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的境地。

一个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苦苦挣扎的高加林,才是路遥笔下的高加林。

他让我们太多人,都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不仅获得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故事片奖,而且还在2018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奖。

在片中扮演刘巧珍的吴玉芳,也获得了八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称号,成为影后。

这部电影还掀起了一股“人生之路”究竟该如何选择的大讨论。像高加林这样绝对的利己主义者,遭到了全民唾弃。

而善良、纯真又美好的刘巧珍,却得到了全社会的颂扬和褒奖。

时至今日,再看《人生》,我们仍觉得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尽管它的许多主创人员如导演吴天明以及演员高保成等,都已经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对它的喜爱,却有增无减。

那么这部39年前的电影《人生》究竟好在哪里?它为何能做到有口皆碑?

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再次重温这部《人生》,来看看真正的经典,是如何打造的?

影片成功地塑造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爷、黄亚萍等人物形象,高度还原了原著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长环境。

它剧情凝练,主题深刻,矛盾冲突集中,令人看过之后有感触,有震动,有回味,有深思。

各位看得真,这部《人生》的编剧,就是路遥。

没有谁,比他更懂《人生》。

《人生》这部小说,是路遥于1982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作品。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8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户籍制度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由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差异,那就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分配制度上和各种福利待遇上,而且更表现在文化特征和价值理念上。

比如,一个城市居民,只要你有工作,你就能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衣食无忧。然而农民,除了要“交公粮”之外,还得参与各种无偿的劳作,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才能去侍弄自己的“自留地”。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明显的等级观念,农民进城,总会被称为“乡下人”,在重庆是被称为“农伙儿”,城市人仿佛总能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来。而农村人,则普遍都显得怯懦而自卑。

所以那时,有多少城市青年想“跳出农门”,改变命运?

小说《人生》就产生于这种时代背景下。

路遥在年轻时,就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奔波,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出身于封闭贫穷的山村的青年,在步入大城市之后,必须要面对的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于是通过高加林这个人物的塑造,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而在创作电影《人生》的剧本时,路遥也强化的这一点。这使得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命运,都有了落脚点。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无法脱离时代的背景。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当吴天明通过镜头、音乐和演员的表演等综合艺术,将路遥的文字变为电影的画面,我们看到,他没有对路遥的思想进行篡改,而是对原著的内核进行了高度还原。

时代背景很真实,人物状态很真实,山川地貌很真实,角色的喜怒哀乐也很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深刻而动人。

为了取得这种真实的效果,吴天明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就两次跟随路遥,进入陕北深入生活。

他亲眼看到了当时的陕北农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那时农村年轻人的心里,又究竟想的是什么。

只有创作者有深刻的感触和体会,才能真正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在影片开拍前,吴天明,又带着剧组人员来到陕北,要求演员必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安排周里京和吴玉芳穿上剧中人的服装,到农村集贸市场,去观察真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周里京和吴玉芳,都是打小就生长在城市的演员,但他们通过体验生活,和与当地农民心贴心的交流,真切体会到了那种封闭的观念和不对等的城乡差异,才是造成农村愚昧、落后和贫穷的真正原因。

因为“心里有底”,所以他们所塑造的人物,也就更加真实可信。

小说是文字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则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综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

若没有优秀的小说作为基础,电影将失去灵魂。

同理,若没有导演的再创造,若没有摄影、绘画、灯光、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也无法将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最精彩的部分,表达出来。

在将路遥的文字,变成经典影像这方面,吴天明显然动用了真功夫,显示出了他非凡的导演功力,和驾驭现实主义题材的能力。

他的创作,使得路遥笔下的场景和人物,更加具体真实地呈现到了观众的面前,不仅使作品更具质感,而且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更使得电影《人生》,在路遥原著的基础上,情感得到了渲染,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在表现手法上,吴天明打破了传统电影中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而是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音,和震撼人心的音乐,来强化抒情片段,这显然更能引发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和脑海中的记忆点。

比如巧珍大婚的那场戏,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镜头,来表现巧珍复杂的内心。全景、近景、特写,燃放的鞭炮、喜庆的音乐、鲜红的头巾和庞大的接亲队伍,却都与巧珍那悲凉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戏,在原著中,也许仅仅只是一句话。然而到了电影中,吴天明却足足用了近十分钟,来渲染氛围,来揭示人物的命运。那欢喜热闹的场面,却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巧珍心中的大悲。而这实际上,也是时代的大悲。那欢闹的唢呐声,响在我们的耳边是喜庆的,然而落进我们的心里,却是沉痛的。

有太多的观众,因为这场戏,而泣不成声。

将文字变为画面,变为能够冲击观众情感的东西,并不容易。然而吴天明却做得巧夺天工。

电影开场第一个镜头,就具有冲击力。

干涸的土地上,焦灼的烈日下,农民高玉德,用力地、机械地挖着草木泛黄的土地。他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仿佛这就是他的宿命,而且没有尽头。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土地占去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天空,仿若仅剩的一点希望。而高玉德在其中,是那样渺小,犹如蝼蚁。

但这样的高玉德,不正是几千年来,我们所司空见惯的祖祖辈辈农民的写照吗?

然后,高亢的信天游,在我们的耳边响起,连绵的群山,映入我们眼帘。那歌声,是那样苍凉,却带着无奈和认命。而那黄土高原,是那样辽远,但又仿佛找不到出口。

导演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大胆又先锋,远景和全景的大量使用,交待了环境,强调了真实感,突出了西北黄土高原所特有的气质。关键是画面的构图是那么严谨、完美,主题突出,而又呈现出雄浑和气势磅礴的力量。

音乐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粗犷的信天游和凄婉的萧笛,形成了和谐的统一,既带有浓郁的陕北地域特色,又能击中观众敏感的内心。

另外,低矮的茅屋,昏黄的油灯,落后的集市,古朴的建筑,也都将我们带入到了80年代所特有的氛围中的。

是的,在场景设置上,电影《人生》不用做到“还原”,因为它本身就拍摄于那个时代,实景拍摄,更具质感。

而这一切,经过吴天明的巧妙组合,都构成了电影《人生》最精彩的部分,缺一不可。

这部电影,不仅写实,而且充满诗意。它将路遥笔下所描写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陕北所特有的民风民俗、自然之美以及西北人民的淳朴性格,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塑造上,更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对高加林和刘巧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细腻而深刻。

当然,最重要的,是吴天明以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通过电影《人生》展现出了路遥所最想表达的忧患意识。

大量全景和长镜头的运用,不仅真实,而且更表达了导演的个人态度,那就是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比如高加林,虽然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都斥责他是“当代陈世美”,然而导演并没有为其贴上“标签”,反而对他的遭遇充满反思和同情。

所以电影《人生》为何能成功?路遥的小说是基础,然而吴天明所呈现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更是它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众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也为该片增色不少。

吴天明很会选演员。

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演员出身。他1960年考入西影厂演员训练班,毕业后成为西影厂演员,并在电影《巴山红浪》中出演了铁牛一角。

另外,他选演员不看名气,也不看出身,他更看中演员身上的气质,和艺术修养。

比如拍电影《老井》时,有那么多专业的男演员都很想出演片中男一号孙旺泉,其中不乏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明星。然而吴天明却偏偏选中了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只因为他看中了张艺谋所具有的“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坚硬的气质。而事实证明,他选对了。

对于电影《人生》的选角,也是一样。

选中周里京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身上和眼睛里,都有一股子“倔劲”。

选中吴玉芳出演刘巧珍,也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是觉得她身上朴实接地气的气质,才是刘巧珍该有的东西。

另外选中高保成、贾六、李小力等老戏骨和实力演员,一是因为他们有演技,二是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与剧中角色十分吻合。

在出演电影《人生》中的高加林之前,周里京已经出演过《年轻的朋友》、《夜上海》、《我们的田野》等多部电影,并凭借俊美的形象而成为了80年代影坛冉冉升起的电影新星。

然而更多观众认识他,我想还是通过《人生》中的高加林这个角色吧?

虽然出演这个角色时,他的年龄已经30岁了。然而他还是演出了这个角色该有的少年感,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

最重要是,他的表演很“走心”,很内敛,不像现在很多年轻演员那样,浮夸地表现角色的各种情绪。这显然更加符合80年代青年农民的性格特征,内向、羞怯以及自卑。

他的眼神是那样真诚,无论是面对“身份”不同的老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时,不由自主的躲闪,还是遭遇巧珍大胆告白时,不知所措的犹豫,以及进城挑粪遭到“城市人”嫌弃时,不卑不亢的抗争,他都演得那么含蓄逼真,又分寸得当。

我觉得周里京在《人生》中演得最好的两场戏,一场是高加林进城时,巧珍送他,巧珍说“家林哥,你常想着我,你只跟我一个人好”,高加林“嗯”了一声。这时周里京的眼神是诚挚的,充满着对巧珍的留恋和感激。

另一场戏是高加林进城当记者后,因表现突出而遭人举报“走后门”,然后被遣返回乡。在回家的途中,他看到和巧珍定情的地方,耳边再一次响起了“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的歌声,然而这时的巧珍,已嫁作他人妇。周里京的眼神,充满了难言的苦痛,和无尽的遗憾。但他依然紧抿着嘴唇,像之前那样,选择着隐忍。

我觉得周里京在《人生》中呈现了不输任何影帝的表演,只是因为高加林的“人设”实在不讨喜,所以他才没有获奖吧?

当年,吴玉芳凭借刘巧珍一角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大家纷纷将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选票投给她,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而她也的确在影片中呈现了内秀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表演。

关键是她的表演也是收敛的,无论是对高加林的暗恋,还是月夜下大胆的告白,还是炽热的情感被高加林接受之后的喜悦,她都表现得那么委婉含蓄,从未失了分寸,而是都带有农村姑娘特有的娇羞。

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巧珍出嫁时,她蒙在红纱巾后的那场哭戏。全程没有一句台词,而且因为隔着红纱巾,我们也无法清晰地看到演员的神情,然而吴玉芳的表演却是那样的摄人心扉。当眼泪落到红纱巾的那一刻,我们几乎全都走进了巧珍的内心。

除了周里京和吴玉芳之外,其实在影片中呈现出精准演技的好演员还有高保成、贾六、李小力、高家林等演员。

高保成和贾六这两位老戏骨,咱们就不用多说了,他们在大量优秀老电影中都呈现了精彩的表演,证明了他们精湛的演技——高保成在《闪闪的红星》中所扮演的宋大爹,贾六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所扮演的许茂,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人生》中,他们也全都呈现了炉火纯青的演绎,将德顺爷爷和高玉德塑造得栩栩如生。

李小力因为在此之前成功地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和电影《子夜》中塑造了女特务和交际花的形象,而被更多观众称为是“反派专业户”。然而在《人生》中演起黄亚萍一角来,却也同样游刃有余,对于角色性格和内心戏的把握,都很到位,且层次分明。

在此雅清特别想提到的一位演员是高家林,他在片中扮演刘巧珍的父亲刘立本一角。但是各位看,他无论形象,还是神态,还是做派,都那么鲜活,甚至连“哎——巧珍”的叫声,都那么充满地域特色。只是因为他不出名,所以很多影迷都对他并不熟悉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功地塑造了刘立本这个陕北老农的形象。

所以,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实际上是有一定规律的。

优秀的剧本、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导演、全身心投入演员以及摄影、音乐、美术、服化道等,如果都很出色,那么这部作品,就一定差不了。

电影《人生》,无疑就是叫好又叫座的例子。

可是反观电视剧《人生之路》呢,则充满了各种“急功近利”的人为设计。所以它遭到众多网友吐槽也就不出所料。

我觉得,像《人生》这样的作品,要改就好好地尊重原著,要么就不要轻易朝好作品下手。改得“四不像”,再贴上“路遥”以及“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的标签,这就有点伤害喜欢路遥作品的读者的感情了。

却不知大伙有没有看到这部《人生之路》呢?看过之后是否和雅清看法一致?另外大家是不是更喜欢84版吴天明执导的《人生》?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和影迷,一同互动。

文/DJ雅清编辑部:雅清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