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72

40岁的孟浩然为了找工作,给宰相张九龄写了一封求职信,却让人误以为是山水诗

小话诗词小话诗词2023-07-28 12:17:400

有读者问小话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山水诗吗?

开篇明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诗。

划重点,这不是一首山水诗,而是一首干谒诗。

说白了,就是孟浩然为了找工作,才给张九龄写的这首诗,相当于一封求职自荐信。原诗如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首山水诗的话,逻辑上也是成立的,因为这首诗的的确确每一句都在写山水。但事实上,这只是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种表达手法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知道,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一种文字外化形式,《尚书》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句话大意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怀抱,歌是用来舒缓咏唱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要与五声相和谐。

那么,孟浩然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干谒诗呢?

古话说得好,诗无达诂。要想将这个问题解释得合情合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准确地捕捉到孟浩然人生轨迹上的某一个节点,看一下这个节点上孟浩然的心境和心态,诗意也就不言自喻,明明白白了。

这样就避免了虚构或者虚无的假设和推测,可以无限接近诗歌本身,可以无限接近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态和状态。这样的解读方法,其实就是解读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段话就是说鉴赏一首诗歌或者阅读一篇文章,不去了解作者本人的话,是不行的。

事实上,吟诵诗歌或者阅读文章的时候,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或者了解一下作者写作诗歌、文章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意义。@小话诗词姑且将它称之为“知人论诗”。

孟浩然为了找工作,给宰相写下求职信

那么,孟浩然为何要写下这首诗歌呢?这还得从孟浩然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说起。

孟浩然早年虽然过着一边读书一边游玩的生活,但是他也有一颗积极入世的心,说白了,就是想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孟浩然,初唐著名的诗人,襄州襄阳人,早年在襄阳鹿门山闭门苦学,等待进入仕途的机会。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一诗中,孟浩然讲述了自己30岁之前在鹿门的生活状态: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书怀贻京邑同好》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歌。

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孟浩然祖籍山东,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世代重儒的书香门第,很小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青少年时期更是夜以继日地学习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并获得了较高的文学修养。

而立之年的孟浩然还给远在长安的朋友写过自荐信,表明自己有进入仕途的打算,望朋友引荐、提携、帮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孟浩然的自荐与朋友的引荐之间未能同步进行,未能达成某种平衡,所以他的自荐之路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公元733年,孟浩然从襄阳出发,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他便将这首带有自荐性质的诗投递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所以,孟浩然在他在来到长安之前就写好了这首诗,打算一到长安就投递给张九龄。这可不是简单的托关系走后门,而是积极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的一个机会。

原来在唐代,仕途与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以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都可以为朝廷推荐人才,并且可以参与决定科考名单的名次。

所以应试考生为增加考中的可能和争取一个靠前的排名,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给在仕途与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其实这就是一种自荐的形式。自荐由此形成风尚,当时将这种形式称之为干谒,为干谒而特意写下的诗歌就叫干谒诗。

举一个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想必是每一个人都背诵过的,因为它早就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是必背古诗歌之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年方16岁,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风华正茂的白居易从江南老家来到京城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先拜谒了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将自己的诗作以行卷的形式投送到顾况跟前。

顾况看着这年轻的举子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顾况虽然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意思是说在京城这个地方,想要成名是不容易的。

当读到“野火烧不尽”二句,顾况被这唱叹有味、对仗整饬、浑然天成的诗句震惊了,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由此白居易得到了顾况的赏识,并将他的诗文大力推广。

有了以上的这一段背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孟浩然的诗歌。

回到孟浩然的诗歌中,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秋闱之际,孟浩然来到长安,将他在途经洞庭湖时写下的这首诗投递给当时身居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

但是孟浩然为了保持文人自尊和颜面,极力抹去干谒的痕迹,刻意写得委婉而含蓄。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仕途热情和希望。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八月,诗人赶往长安,乘船经过洞庭湖,诗人目睹了船行湖的景象,写下了自己对洞庭湖的见闻和感受。诗人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唯美动人,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刘禹锡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不同的情境下,两位诗人的心态或许真的不一样。

颔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及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颔联中的地理名词解释:“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颔联中的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颔联描写的是洞庭湖的雄奇与壮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整个城市都漂浮在洞庭湖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其实,颔联是诗人对洞庭湖的细致入微的描摹,洞庭湖水资源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洞庭湖丰厚的水源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它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局促不安地蜷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从颈联开始,诗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盛唐的气象里,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九龄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诗人再进一步,向张九龄发出呼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两句大意是说,尊敬的张大人,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一般来说,写好诗歌的尾联是愈加很挑战才华和才情的事情。写得好,锦上添花;写不好,画蛇添足。

孟浩然不愧是大诗人,他在尾联巧妙地化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名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而且推陈出新,写出了新意: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都是收获满满,可惜自己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尾联虽然说得很委婉,但是孟浩然想得到张九龄青睐,或者说想得到张九龄提携的心情,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还是显而易见的。

小话诗词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为的就是抒情,为了抒发他不甘于平淡,积极进取的心情,和积极寻求进阶之路的心态,这是写景的妙用。所以说,如果从诗歌中将干谒的成分剥离掉的话,这首诗也算得上是一首很不错的写景诗。

或许是造化弄人,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孟浩然名落孙山,没有实现自己科举出仕的理想,接踵而来的是他的自荐之路也未能如愿,或许是他的诗歌没有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青睐吧,这个我们不作过多猜测和假想。总之,一句话,孟浩然的自荐之路没有打通,他的长安之行全盘失利。

科举失利、自荐无缘,孟浩然索性选择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孟浩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的诗歌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或许是因为天性使然吧,孟浩然才华横溢纯真自然,无缘科举却能在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悦纳自己,这样的生活反倒成全了他,使他成为优秀的田园诗人,使中国的诗坛上多了一位田园诗人。

好了,小话诗词的回答结束了,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以诗会友,也是一件特别惬意的事情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