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7

“我宣布,永远退出院士竞选!”放弃美籍归国科学家,负气发文

套路网2023-07-27 10:59:270

文/言乐文

编辑/言乐文

“我宣布,永远退出院士竞选,永不参选。”

2007年,饶毅主动放弃美国绿卡,毅然决然的归国,但是在2011年的院士竞选上饶毅和施一公双双落选。落选后的施一公选择低调不语,而直性子的饶毅却直接在落选后放出豪言,称自己将永远退出院士的竞选。

到了第二年,施一公再次参加院士竞选并成功入选,而饶毅也如他自己所言,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院士的竞选。

那么饶毅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饶毅出生在江西一个小县城,从一个成绩平平的普通大学生到出国留学,再到归国后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饶毅的人生可谓精彩纷呈。

在饶毅的求学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饶毅的父亲在医学界也享有一定的地位,曾经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创建了省内第一个ICU病房以及相关制度。

正是在这样的极具学术气息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饶毅很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饶毅成功考入当地的一所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研究之路。

第二位对饶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就是他的舅舅。饶毅的舅舅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主要攻读物理方面。

在舅舅的影响下,饶毅不仅对知识拥有强烈的渴望,同时也希望能够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这就需要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于是饶毅在顺利完成了本科的学业以后,选择到上海继续攻读研究生。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饶毅也迎来了第三位对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他的导师张安中教授。

张安中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神经药理学,对我国的药物学发展做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张安中教授的父亲张昌绍也是我国药理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建国之初,他的父亲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药领域的人才。

张安中教授在指导饶毅的过程中,发现他虽然学习刻苦,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被课本和理论知识所禁锢,在实践学习方面有所欠缺。

于是张安中教授特意找来饶毅谈话,并提醒饶毅不要拘泥于课本和研究,而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正是在这样一位良师的指引下,饶毅逐渐摆脱了刚刚接触研究学习时的迷茫,他不再是那个只顾着埋头学习的闷葫芦,他的实践研究水平有所长进,也开始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经过三年研究生的学习和锻炼,饶毅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生毕业后,饶毅又面临了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是直接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学习深造。

在经历过无数个纠结难眠的夜晚后,饶毅便向张安中教授求助,在教授的建议下,饶毅最终决定前往美国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

1985年,怀揣着对先进学术知识的向往和对神经科学的热爱,饶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饶毅深刻的认识到了国内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

为了能够尽快缩短与其他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饶毅又进行了艰辛刻苦的学习,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将自己泡在了实验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饶毅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人7年甚至8年才能够完成的学业,并顺利从加州大学毕业。

而在饶毅博士学习和研究期间,他就已经在神经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对于这样的优秀人才,美国的高校自然非常重视,于是他们纷纷向饶毅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到高校任教。

在经过反复的斟酌与犹豫中,最终饶毅选择到其中一所高校的生物科学院担任教授,在整个任教期间饶毅显示出超乎常人的精力,他不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同时也没有间断在神经医学领域的研究。

10年后,学术成就突出的饶毅,进入美国著名的西北大学任教。

在美国做学术期间,饶毅也极尽全力帮助在美的亚裔生物学家争取相关利益。要知道,亚裔想要在美国的学术界任职或者做出一些成绩来,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在美多年的饶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为了能够维护和帮助这些亚裔科学家,饶毅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给美国学会学长、学术杂志主编等写去多封信件。

而他的信中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为亚裔,尤其是华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的这一举动让在美的亚裔都大受感动。

在这十几年间,绕毅的日子似乎过得顺风顺水。不过此时,国内舆论对于他申请美国绿卡后,是否不再回国的讨论声也甚嚣尘上。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饶毅如同其他流失的科学家一样,将永远的留在美国时,2007年,饶毅以惊人的速度退出美国籍,高调宣布回国。

归国后的饶毅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担任院长。

4年后,饶毅和施一公一同参加中国院士的竞选,也正是这次竞选,饶毅发表了惊人言论,直接将他本人以及整个学术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在这次院士竞选中,由于种种原因施一公和饶毅同时落选,向来比较低调的施一公选择沉默不语,于次年继续参选并成功入选。

但是饶毅本身就是直性子,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在参选后不久便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直言自己将永远退出中国院士的竞选。

于是很多人纷纷开始猜测饶毅落选的原因。

有人说可能是学术研究方面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当时的饶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就连当时参加评选的教授也直言,饶毅的学术没有问题的,他的学术研究建树甚至超过了同期竞选的一些科学家。

于是又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国籍的原因,不过这一猜测也很快被否定,因为当时参选的饶毅、施一公等人都已经放弃了美国国籍,参选时的身份是中国人。

这时便又有人提出,大概是与饶毅曾经批判过中国的科研制度有关。

当时的议论声不绝于耳,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出一个最终定论。

在这次院士的竞选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绕毅的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直来直往,有话直说。他不仅快人快语,同时也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犀利意见。于是饶毅也被很多人称为当代鲁迅。

早期,饶毅就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对中国科研体制的看法。

2010年,国内的《科学》杂志中一篇批判文章引起极大关注,而文章的署名正是饶毅和施一公。他们在文中评判中国的科研界的种种弊端,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其中提到尽管中国的科研费用投入巨大,但是由于费用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被严重限制。而究其原因,他如是说: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他们的一番言论道出了所有人心知肚明却又不敢言的事实,此言一发瞬间便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的讨论。其中很多院士更是公开表示他们的观点“激发了大家的反思和讨论,这无疑对中国的科学事业是有利的。”

在2011年院士评选落选后,施一公选择低调离场,为下一年的竞选做准备。而向来直言不讳的饶毅却在自己的博客上表示从此不再进行院士评选。

后来施一公曾专门写文对饶毅的性格进行了评价,称自己认识饶毅以来,就已经了解到饶毅这个人说话做事一直都不惹人喜欢,因为他一直按照自己的原则说话办事,对于社会上不公的现象也是有话直说,从不藏着掖着。

这也就导致很多人对饶毅误会很深,认为他的脾气差,爱怼人。但其实饶毅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不卑不亢的态度,不会因为对方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同时饶毅也是天真耿直的,他那些“不好听”的话,并不会在背地里讲,而是直接在公众平台上发声。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他对自己、对公众的坦诚。

正如这次院士落选后,尽管饶毅发表了自己永远不再参选的言论,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自己在科研和教育上的努力。

2018年,饶毅在施一公的邀请下,进入了我国一众著名企业家共同支持创立的西湖大学,并出任该校的校董,为中国培养一流人才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科研领域,作为国内神经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饶毅曾发现双眼在发育早期来源于同一形态发生场等原理,同时也揭示了Slit蛋白质的化学排斥性作用。同时,他还提出化学连接组的概念。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饶毅也会渐渐被磨平棱角的时候,2019年饶毅用他的行动证明,他依然还是那个不屈于世俗的饶毅。

在这一年,饶毅实名举报了三名国内小有名气的科学家,宣称他们涉嫌学术造假,而他的这一举动瞬间在国内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

饶毅详细列举了这三名科学家学术造假的证据,还证明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

在后来的采访中,饶毅更是公开表示,他对国内科研圈的这类行为早就已经看不惯了,他谈及自己在一次会议中,就曾亲眼看到老科学家对着处长点头哈腰的场面,而自己向来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

在饶毅的采访播出之后不久,就有网友直接将他采访中提到的几位当事人一一扒出。结果更是显而易见,饶毅这次发言直接将这几位前辈全都得罪,不过对此饶毅自己却并没有太过在意。

饶毅深知国内的科研环境亟需改变,为此他更是不惜以得罪他人为代价,屡次发声。

2019年,饶毅出任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不过身份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情

2022年7月,教育部公开了评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这次评选中,一共有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在列,但是作为国内重点医科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却不在排名之列。这让身为校长的饶毅颇有微词。

同时他又直言,首医系统对于这次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安全承担了约90%的艰巨任务,而位于排名内的几所高校有的甚至都未涉及到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

饶毅提出,这样的排名有失公平,同时也会对那些奋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感到寒心。

在他文章的最后,更是大胆的点破:

“大家一定同意,不能是做事的工作量最多、压力最重、质量最好,而排名、论功行赏、获得支持最差。”

饶毅虽说没有获得院士头衔,但是并不影响他在科研领域的地位。也希望饶毅能够继续保持自己正直敢言的真性情,同时能够永葆初心,继续在我国的神经科学领域发光发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