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无战事,家里还有矿,蒙古的日子为什么越过越穷?
“如果有来世,请让我出生在中国,我受够了蒙古。”
这段话出自蒙古向导巴雅达,作为一个年近五旬的老牌向导,巴雅达虽然只去过中俄两国,但相对于绝大部分蒙古民众而言,已经算是见多识广的,然而也正因如此,巴雅达更加痛恨自己出生在蒙古。

巴雅达出生在蒙古西北角的乌列盖地区,离中蒙俄三国交界处不足百里,祖上几十代都是牧民,过着“哪里有草哪里就是家”的游牧生活。
巴雅达的爷爷说过,他们这一脉出自“室韦部”(唐朝称其“蒙兀室韦”),元朝时契丹同化草原各部,祖先带着其中一支部族远遁阿尔泰雪山,虽然居无定所,却也繁衍生息近千年。


然而,他们躲过了金、辽、契丹和明朝清朝的同化和追捕,甚至连俄国内战和二战都成功避过,最后却被所谓的《蒙苏条约》给害惨了。
原来,蒙古自二战后全面倒向苏联,不仅交出“地空防卫权”准许苏联三个师常驻蒙古,还把蒙古经济、文化和未来发展全部交给苏联控制,实行苏联各项律法和卫教制,使得蒙古语被废(改为西里尔字母),将私有土地牧场全部收归国有。


从苏联角度来说,收归土地再以人均方式发放给蒙古人,是最公平也是最直接的“惠民”,可苏联却疏忽了蒙古也存在阶级,于是出现了有权有势者分到的土地更好更多,而贫民却只能拿到偏远地区毫无价值的土地,勉强居住也没有水电网络等等配套设施。


牧民更加无奈,最初目的是收归牧场后再按实际需求和草植生长情况轮换放牧,以免过度放牧导致生态失衡,可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行贿歪风盛行喧嚣,以致投机取巧者的牧场越来越大、越来越肥美。


老实巴交又给不出贿金的牧民,只能去又远又荒凉的戈壁滩放牧,巴雅达一家就是这么被迫迁往大甲戈壁滩牧场(离中国酒泉约400公里)。
一家人也想过改行,可一问才知道,他们放弃畜牧业后的土地补偿虽然能拿到1.5亩,却只能在首都以外的城镇郊区,如定居在乌兰巴托,则只能分到约700平方米的土地,且水电管网和房屋都得自行负责。


由于是永居,牧民们不得不考虑房屋的牢固性、舒适性、稳定的水电以及洗手间等等设施,以乌兰巴托的物价算下来,一套(两个蒙古包、一个卫生间)的房子最少要2亿蒙古图格里克(下称蒙克),相当于40多万人民币。
与中国牧民不同,蒙古牧民畜牧总量和人均数据虽然更高,但利润却更低,2022年蒙古人均年产值也就五千美元,实际收入满打满算再打个对折,刨除必要的生活与畜牧等等支出,说所剩无几都是乐观的。


所以,看似简陋廉价的蒙古包,并不是所有蒙古人都有钱建造的,巴雅达和叔叔两家掏空所有,才勉强在乌兰巴托郊外的半坡上有了这么一个“两室一卫”的家。
为了维持生活,两家人不得不分开生活,老人带着叔婶在戈壁放牧,夫妻带着四个孩子在乌兰巴托上学,妻子负责接送和照顾孩子,巴雅达做向导的同时,也会接一些宰羊、挖矿等等兼职。


日子虽然劳累清贫,却也能维持温饱,可是生活永远只欺穷苦人,2010年一场突然袭来的大雪灾,击碎了蒙古国牧民的所有希望:4万多牧民的牲畜全部死亡,死亡过半的牧民超过16万,牲畜死亡率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接近900万头。
巴雅达一家也损失惨重,父母和叔婶不得不跟着数十万牧民返回乌兰巴托,而此时的蒙古政府却表示无能为力,只在远离市区三十公里以外的荒原给牧民们划出了一块土地,偏僻到爬上山坡才能收到一格手机信号的那种。

按照蒙古实行的“苏律”,牧民虽然可获得700平米的宅基地和1亩的菜地使用权,却不能用来放牧或蓄养牲畜,因为这块土地同时也在国有牧场范围内,也就是说,牧民可以建房子(水泥、木质、帐篷均可),也可以种菜,但不能养鸡鸭牛羊。
用巴雅达的话说:土地是给了,菜地也给了,但是牧民失去了收入来源,一亩菜地连自供都不够,更别提还有米面粮油、水电通讯等等支出。


没有工作,也没有社会福利,就连号称比肩日本的蒙古免费医疗,也不过是某些人对外的口号而已(只针对退休、军人、教师等公职群体),牧民和失业者根本就买不起蒙古医保。
为了生活,失去牧场和牲畜的牧民只能沦为非法矿工,为了每天那四五十元的收入,他们没日没夜在随时可能坍塌的矿洞里挖矿挖煤,再等待压价90%都不一定付现款的收购商上门。


做不了体力活的蒙古人,只能在乌兰巴托各大垃圾场等着一车车的垃圾运来,赶在焚烧前从中翻找可以回收的玻璃瓶、铁制品、纸皮等等垃圾,有些人为了占地盘,直接就地搭了个临时住所。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虽然占比不算很大,但相比被迫退牧的蒙古人而言,并不少见。



前些年被广为流传的“蒙古地下人”,就是其中一个“分支”,这些人要么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偷盗、非法采矿等)没分到土地,要么分到土地也没钱建房,只能在冬季降温时躲入下水道或供暖管道中居住,久而久之就被称为“乌兰巴托最神秘的地下人”。


这些“地下人”白天爬出地面拾荒捡垃圾或乞讨或偷盗,得来的钱够买面包和酒就马上返回。
在地下,不论男女不计老幼都会酗酒,喝的还都是廉价高度白酒,每个人嘴上都说着“驱寒”,心里却想着只有这样才能多喝点,才能更容易醉。


其中一位经历过“苏蒙蜜月期”的“地下人”告诉我:这就是蒙古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虽然二战至今已八十年无战事,到处都是草场和矿石,只可惜苏联解体后,蒙古人的日子越过越穷!
(下一篇解读苏联解体为什么会对蒙古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
甘肃高台:水城相依 初夏湿地美如画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原创稿nullnullnullnullnull人民网兰州5月22日电(记者王文嘉)初夏时节,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河湿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绿意盎然,小桥栈道掩映在绿树丛中,黑河缓缓穿城而过,绘就了一幅城在林中、水城相依的美丽生态画卷。图片均由盛文宏拍摄套路网2023-05-24 06:48:370001天津警方:男子在女厕放置摄像设备被抓获
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官方微博10月19日凌晨通报:针对互联网上出现“女子在办公楼女厕发现摄像头”的视频,经公安机关受案调查,于18日将涉案嫌疑人孔某某(男,31岁)抓获。经查,孔某某曾于2023年10月14日、17日在滨海新区一写字楼女厕蹲便器内放置摄像设备,查获的摄像设备均不具备联网传输功能,视频无外泄情况。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来源:九派新闻套路网2023-10-19 10:07:300000冲上热搜:撒贝宁原名叫啥
九派新闻10月11日,“撒贝宁的原名”这一词条登上热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你好生活》中,撒贝宁透露:“其实我的名字一开始和农业有极大的关系,最早父亲给我取的名字叫撒播。”在场嘉宾细细回味这个名字后,尼格买提率先笑出了声,随后嘉宾们全员笑翻,撒贝宁立马回应“不要再往后发展,没有第3个音”。当说到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撒贝宁称:“当时感觉就是把爱撒播进去。”套路网2023-10-11 15:58:560000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免去他的这一职务!此前已被国务院任命新职
新华社刚刚发布消息,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刘光源的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职务。刘光源近日已任新职——人社部官网23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任命刘光源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刘光源已任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套路网2023-07-26 09:17:370000“县城大姐大”谢娜的火辣上位史,摇身一变“太阳女神”
谢娜,1981年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文艺骨干,母亲曾是中江县曲艺团的舞蹈演员,中国女主持人、歌手、影视演员,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谢娜在城北中学就读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发挥特长,被选为文艺部长。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第一次主持,还组织同学们编排各种舞蹈,参加演讲比赛和参加校排球队。套路网2023-07-27 00:57: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