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87

郭明: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比较研究

套路网2023-07-26 14:15:560

院落式建筑是指外有回廊或院墙围护,内有多间或多座房屋,各房屋之间可能相连,也可能不相连,整体属相对封闭的同一组建筑。自殷墟发掘以来,迄今已陆续发掘了许多商周时期的大型院落式建筑。多有学者围绕单座院落式建筑讨论其形制、布局、性质等问题,但甚少对这类建筑进行综合性的梳理和比较研究。而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在形制上究竟有何特征,在建筑结构上有何特点,有无时代性和文化传承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①。

一、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的形制

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大型院落式建筑已有十余处,按其结构和平面布局的差异,大体可分为三型②。

A型 堂庑一体式

整个院落由主体殿堂和一周廊庑环绕而成,彼此连成一体,其内是宽阔的庭院,没有独立存在的单体建筑,也没有专门的围墙。殿堂是整个建筑的主体,由单排多间房屋构成,位于与院落大门相对的中部主要位置,其两侧与廊庑连接在一起,宽度大体与廊庑相当或稍宽。廊庑环绕四周,既与殿堂相连,又与门塾相接。廊庑顶部多为一面坡朝向院内;少数是中间为墙体,顶部呈两面坡式,分别朝向院内和院外。院落大门多朝南(个别大门朝东),设在南庑中部或中部稍偏东处。此型建筑已发现数座,如偃师商城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基址,洹北商城一号、二号基址,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F79③等,时代均为商代。以下举两例予以说明。

例1,偃师商城第四号建筑基址(图一,1)④。此建筑基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全长约51米,南北宽约32米,主体殿堂(发掘简报称正殿)朝南,方向172°⑤,基址全系夯土筑成,包括主体殿堂、东庑、西庑、南庑、南大门、西侧门和庭院等,构成一组闭合式院落建筑。主体殿堂位于本组建筑的北部,建在高出庭院地面0.25~0.4米的长方形台基上。台基东西长36.5、南北宽11.8米,其上建筑无存,仅在近边缘处可见十多个“夯土墩”,为主体建筑外回廊廊柱的础坑底部夯土。台基南部边缘有4个长方形台阶,一般保留有三级。东庑南北长25.2、东西宽5.1~5.4米,以夯土墙隔成5间,各间之间似不相通。西庑保存不甚好,现存南北长24.9、东西宽约5.5米,结构与东庑相似,但中部开有一门,朝西。东庑北端和西庑北端都折向主体殿堂并与之南半部相接,长约2米,应属由主体殿堂通往东、西庑的过道(或廊),其宽度与东、西庑相当。南庑在主体殿堂之南,中隔庭院,相距14~14.5米。南庑外缘全长51米,中部略偏东是南北向门道,将南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均以夯土墙分隔成数间。东、西、南三庑均为单坡顶。

图一 A型堂庑一体式院落建筑平面图

1.偃师商城第四号建筑基址(引自《考古》1985年4期,经改制)

2.洹北商城一号建筑基址(引自《考古》2003年5期,经改制)

例2,洹北商城宫殿区一号建筑(图一,2)⑥。本建筑东部近三分之一未发掘,依钻探得知,平面亦为长方形,发掘简报称为“回”字形。其规模巨大,东西长约173米(含东部未发掘部分),南北宽85~91.5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是现知夏商周三代规模最大的院落建筑。院落大门朝南,方向171°。整个基址由主殿、主殿旁的廊庑、西配殿(估计未发掘部分还有东配殿)、门塾(包括两个门道)及门塾两旁的南长廊组成。主殿位于基址北部正中,东西长90米以上,南北宽约14.4米,现存台基高于当时地面0.6米。主殿为单排横向式的排房,此为正室,发掘部分可见9间相连。各室面积基本相当,彼此之间不相通。每室南墙中部均开一门,门外台基边缘相应处均有一台阶。主殿墙体倒塌,仅存基部,其墙体大部分以双木柱为骨,可能用土坯垒砌,也可能为版筑。主殿自西向东第8与第9间之间有一宽约3米的门道,将主殿分为东西两部分。主殿外围有一周檐柱,与正室外墙之间形成宽约3米的走廊。主殿西端连接一条长达30米的双面顶廊庑,其正中是以双木柱为骨的墙,墙南北两侧均有廊柱,二者之间形成南北各宽3米的东西通行的长廊。此段长廊的东部有一长9、宽4米的门道,门道东侧的廊庑及主殿高于门道西侧的廊庑。此段廊庑面朝庭院的正南部有一台阶。西配殿破坏较严重,长85.6、宽13.6米,朝向庭院有3个台阶。南庑为单面顶廊庑结构,即南部有双木柱为骨的墙,墙北为一排廊柱,廊宽亦为3米。门塾在南庑的中部略偏东处,长38.5、宽11米,明显宽于两侧的廊庑。门塾中间有两条南北向的门道,将门塾分成三部分。

B型 堂厢分离式

图二 B型堂厢分离式院落建筑平面图

1.云塘建筑基址(引自《考古》2002年9期,经改制)

2.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引自《文物》1985年2期,经改制)

整个院落外以一周专门的院墙围护,内有各自独立、且不与院墙相连的主体殿堂和东西厢房,三者彼此分离。门塾位于南院墙正中,东西与院墙相接。主体殿堂与东西厢房及门塾之间是院落,院落所占面积与整个建筑面积之比远小于A型建筑。殿堂位于院内北部正中,规模最大,是整个建筑的主体;东西厢房为附属建筑,大多规模偏小。整个建筑可谓中轴对称。此型已发现多处,时代均为周代,如陕西周原云塘、齐镇建筑基址⑦,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⑧,侯马北坞古城20号和25号建筑基址等⑨。

例1,云塘建筑基址(图二,1)⑩。此组建筑由主体殿堂F1,东、西厢房F2和F3三座单体建筑以及大门F8和院墙构成。整个建筑群为南北向,大门朝南,方向172°。三座单体建筑呈“品”字形分布,院墙则呈“凸”字形。主体殿堂F1居北部正中,平面呈倒“凹”字形,南部凹入。现存夯土台基高出院落地面约0.7米,夯基周围共有台阶5个,各保存三级,表明基上建筑设有五门。其中南面内凹部有2个,东、西正中各1个,北面中部稍偏东处1个。除台阶处外,夯基四周均铺有卵石散水。南面两台阶前均与石子路相连,石子路通向正南方14.1米处的大门F8。F8为长方形台基,东西长12.84、南北宽6.7米,现存表面高出院落地面0.35米,属真正的“台门”。F8东西与院墙相连。F1西南1.5米处为西厢房F2,为纵长方形,南北长11.4~11.6、东西宽8.4~8.5米,现存台基高出院落地面0.35~0.5米。F1东南1.63米处为东厢房F3。F3破坏严重,推测其规模和形制与对面的F2相同。

例2,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图二,2)(11)。本建筑由主体殿堂与东、西厢房三座单体建筑以及大门和院墙构成。整个建筑群为南北向,大门朝南,方向160°。院墙近方形,仅北墙保存完整,通长87.6米;西墙保存状况次之,残长71.1米(南墙仅残存一角,据此测量北墙外缘至南墙内缘距离74.5米,推测院墙外缘南北通长约76.5米)。三座单体建筑亦呈“品”字形分布,主体殿堂居北部正中,另两座建筑左右对称位于主体殿堂东南和西南两侧,相当于云塘建筑的东、西厢房。三座单体建筑都有夯土台基,主体殿堂的台基近方形,东、西厢房的台基为长方形。三座台基上均有“凹”字形建筑。主体殿堂东西长20.8、南北宽13.9米,南面凹入部分呈长方形,后墙有三门。建筑外围发现一周檐柱,当有一周回廊。回廊之外为散水,用青色卵石整齐铺垫而成。东西厢的建筑结构与主体殿堂相似,唯在建筑南北两侧墙上和正中的长方形凹入部分的两端各有一缺口,应当是门。主体殿堂后方正中有一近方形建筑,四面无墙,但在四角各发现一柱洞,外围亦铺设卵石散水。

建筑的南墙正中为大门,由门道、东西塾、回廊和散水等组成,门道宽3.35、长6.95米。东、西门塾形制相同且对称。大门之内不远处似设有内屏(影壁)。主体殿堂、东西厢房和内屏四者之间是庭院,地面微凹,长宽各约30米。庭院内发现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祭祀坑。东、西院墙中部和中北部各开一门。

C型 二进式院落

图三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引自《文物》1979年10期,经改制)

由前、后两院组成,主要包括前堂、后室、东西厢房、前后院和门塾等。前堂与厢房分离。没有专门的院墙。此型形制特殊,介于A型和B型之间,目前发现保存较好的只有一处,即周原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时代属西周。此外,河南焦作府城一号建筑基址、垣曲商城宫殿区建筑基址与此型类似,但发表资料都较简单,具体布局难以详察。以下以凤雏甲组建筑基址为例予以说明。

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图三)(12),由影壁、门塾、前院(简报称中院)、主体殿堂(简报中称前堂)、后院、后室、东西厢房几部分组成。建筑没有专门的院墙,后室、东西厢房和门塾的外墙就是整个建筑的外墙。整组建筑南北向,门朝南,方向185°(13)。整个院落基址建在南北长45.2、东西宽32.5、高1.3米的夯土台基之上。主体殿堂为长方形,东西长17.2、南北宽6.1米,其台基比周围房屋台基高出0.3~0.4米。柱洞排列整齐,共南北4行,每行7个,柱洞间距各约3米。南北各设三门,其中南面三门之外各有一台阶,与门相对,为登堂之阶。后院分东西二小院,其间以宽3米的过廊相隔,均长7.85、宽约8米,比周围房屋台基低0.6米左右。东、西小院北部各有一阶,与其北的后室之门相对。后室共5间,其东、西两边的房间各有一门通向建筑群之外。东西两侧厢房各有8间,左右对称,每间皆向建筑群内部开一门,而各间之间不相连通。门塾由门道和东、西门塾(门房)组成。门道南北长6、东西宽3米,中间高而两端低。东、西门塾台基均东西长8、南北宽6米。东西门塾与东西厢不相连,二者夹角处各有一阶,表明这里各设一侧门。前院东西长18.5、南北宽12米。除院北3个可登堂的阶外,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登东、西厢的阶。东门塾台基下有南北向的排水道。

图四 洹北商城一号建筑基址主体殿堂平面图(20)

二、大型院落式建筑的时代性及文化传统

目前所知的大型院落式建筑,A型属于商代,多发现于河南地区,B型属于周代,西周时期多发现于陕西地区,东周时期则散见于各地。经过比较可知,这些建筑的时代演变,主要反映在商代与周代的区别上,至于东周和西周建筑,特征基本近同,属同一传统。

综上所述,A型“堂庑一体式”院落,是商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典型形制,非常普遍,而在周代一例未见。商代者如早商时期的偃师商城第四号(14)、五号、六号建筑基址(15),中商时期的洹北商城一号(16)、二号建筑基址等(17),均为堂庑一体式的院落。郑州商城因破坏严重,有院落者也应该属于本型。到晚商时期的殷墟,大型建筑发掘不少,多因保存状况欠佳与早年发掘的原因,具体形制不明。近年来,有学者详细分析了这些大型建筑发掘报告的材料,对若干座建筑进行了复原,其形制与偃师商城所见相类,为四合院式院落(18),即本文所谓“堂庑一体式”院落。

而B型“堂厢分离式”院落,是周代流行的典型院落,它由各自独立的主体殿堂、东西厢房、围墙与门塾组成,庭院由互不相连的4个单体建筑两两相对围合而成,即位于东厢房与西厢房、主体殿堂与门塾之间。这与商代流行的堂庑一体式相比,显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堂庑一体式院落的主体殿堂、廊庑、门塾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封闭院落,各自都是封闭链条上的一段,都起着封护作用,它们所围拢的空间就是庭院,院内不见其他独立的建筑。而堂厢分离式院落中,起围护作用的是围墙和门塾,主体殿堂不再承担封护作用,而且在院内同时还出现了各自独立的东、西厢房,这是商代所不见的。

据此可认为,堂庑一体式和堂厢分离式院落形制与结构的不同,主要反映了时代特征。又由于周王朝兴起于西方,与位居其东的商王朝属不同的文化传统,故商周二代建筑特征的不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系和周系的风格,这有待先周时期大型院落建筑的发现予以证实。

堂庑一体式和堂厢分离式大型院落除上述整体布局方面的区别外,在具体的细部也存在一定差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详细比较。

1.主体殿堂形制的差异

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的主体殿堂的形制均为单排多间横向排列,进深仅一间,左右开间多寡不一,呈窄而长的排房式。整个主体殿堂长宽之比相差较大,相差最悬殊者是洹北商城一号建筑的主体殿堂(图四),殿堂基座复原东西全长90余米,南北宽仅14.4米,其内中部由10间房屋一字排列而成(第8间与第9间之间有一通道,除外)。各间房屋的面积相当,进深5.2、面阔8米(19)。也就是说,洹北商城一号建筑主体殿堂中间的排房南北宽约6米(含墙体厚度),东西总长80余米,长宽之比不可谓不大。

此外,主体殿堂无论开间有多少,彼此之间以墙相隔,隔墙上很少开门。即各间自成独立单元,彼此互不相通,平面格局比较简单。各间都朝南开有一门(个别房间还朝北加开一门)。这种简单的平面格局基本不见于周代大型院落建筑中。

周代堂厢分离式院落的主体殿堂平面呈矩形或倒“凹”字形,不仅左右开间,进深也开间,其长与宽之比,较之A型普遍缩小,平面布局远比A型复杂。如周原云塘一组建筑的主体殿堂F1,平面呈倒“凹”字形,依础坑可知,左右开间为6间,进深中部与两侧不同,两侧进深开间各为5间,而中间前部存在减柱现象,显得比较宽敞,似为前堂,后部较窄,似为4室(图二,1)。齐镇F4的平面布局与云塘F1类似,唯开间更多(21)。东周雍城马家庄一号建筑主体殿堂以及东、西厢房的平面布局更为复杂,可能是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结果。

图五 偃师商城三号、五号建筑平面图(引自《考古》2006年6期,经改制)

2.主体殿堂柱网结构的差异

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主体殿堂的柱网结构特征是建筑墙体内的暗柱比较密集,有的还是双暗柱。而密集的暗柱在周代大型建筑中尚未发现。特别是双暗柱,显得很独特,在商代的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所见都不止一例。在偃师商城,最早的宫城城墙也采用双暗柱(22),这对理解双暗柱的功用很有启示。建筑墙体外的明柱都与建筑外墙方向平行或垂直。

周代堂厢分离式院落主体殿堂柱网结构的特征是墙体内不见密集的暗柱,柱间距均较大。各部位木柱排列未必相同,出现减柱或加柱现象,行与排之间有的错位。如周原多座建筑中间部位木柱排列就与两侧不同。

3.主体殿堂门和台阶设置的差异

因主体殿堂均起建于台基上,登台方能入室。也许为了方便,堂庑一体式院落主体殿堂每间房屋朝南(或其他朝向)各开一门,彼此之间不开门,各房门的正前方都对应设一台阶,主体殿堂有多少个房间,就设多少个台阶。如洹北商城一号建筑主体殿堂有房屋10间,则台阶也是10个;洹北商城二号建筑主体殿堂有房屋4间,则台阶是4个。偃师商城四号建筑主体殿堂保存不好,台基上房间无存,仅存部分廊柱,但台基南缘有4个台阶,由整个台基的长宽尺度以及回廊宽度等方面推测,台基上房屋亦以一排4间为宜,即各房间朝南开门,与4个台阶相对。杨鸿勋在对偃师商城四号建筑主体殿堂复原时就是如此(23)。因此,可以说一房一门对一台阶是商代大型建筑主体殿堂的定式。由于台阶低于台基面,往往基上建筑容易被破坏,有如偃师商城四号建筑主体殿堂那样,基上殿堂无存,而台阶下部尚存。由此我们还可以对商代其他遭受类似破坏的大型建筑进行复原。如《考古》2006年第6期发表一幅“偃师商城宫城第三期主要建筑遗迹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上包括二号、三号、四号、五号与八号建筑的平面示意,其中三号和五号建筑属堂庑一体式建筑,三号正北主体殿堂有5个台阶,五号正北主体殿堂有4个台阶。而台基上的排房各有几间,平面示意图上没有表示。我们不知道这两座建筑主体殿堂保存状况如何,但由以上总结的商代大型建筑主体殿堂所设台阶与房间数量对等的定式规律,可以推测,偃师商城宫城内三号和五号建筑的主体殿堂分别由5间和4间组成,而且各间开门朝南,并与台阶相对。

主体殿堂朝南设多门多台阶的现象基本不见于周代的堂厢分离式建筑,现知规模最大的几座周代建筑都不见这种设置。如凤雏甲组建筑,位于前院正北的主体殿堂,依柱洞排列,知其面阔6间,可台阶只有3个,未能一房一门对一台阶。而且凤雏甲组建筑主体殿堂的台阶是现知周代大型建筑主体殿堂朝南台阶最多者,其他同类建筑朝南只有两个台阶甚至一个台阶。如周原云塘F1和齐镇F4,依柱础分布,面阔分别是6和7间,但正南各有两个台阶;雍城马家庄一号建筑主殿朝南也是两个台阶。在周原召陈,保存较好的F3,面阔6间,朝南只有一个扇形台阶;F8面阔7间,朝南可能也是一个台阶(24)。完全不同于商代。

可见,主体殿堂朝南的开门和台阶,周代比商代减少很多,朝南之门未必一间一门,不论开间有多少,台阶以两个为常例,还有的是一个,个别有3个台阶。就两个台阶而言,一般认为就是文献记载的“阼阶”与“宾阶”,“阼阶”是东面一个,又称东阶,为主人登降之阶;“宾阶”是西面一个,又称西阶,为宾客登降之阶。结合考古发现,这种两个台阶的设置,确与周代建筑相符,而与商代多门多阶的现象相去甚远。除此之外,周代的主体殿堂还往往在东、西两侧各开一门设一台阶,为侧门侧阶;有的还在北面偏东处开一门设一台阶,为后门后阶,如周原云塘F1和齐镇F4都是这样。其他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也有类似者,如召陈F5(25)。说明这种两侧门一后门的设置也是周代,至少是西周时期比较多见的。其中两个侧门侧阶,或许就是《礼记·杂记》中的“侧阶”,是在特殊礼仪时妇人登降的门阶(26)。而商代的主体殿堂东、西未见侧门侧阶,后门也不多见,即使有(如盘龙城),也与周代不同。看来,《礼记》所言与周代建筑相合,不是针对商代建筑而言的。

4.主体殿堂外廊柱的差异

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排房式主体殿堂的柱网结构较简单,除墙体内设较密集的木柱(木骨)外,还沿整个排房式建筑的外墙四周设有与墙平行的廊柱,在排房四周形成回廊。这也是商代大型建筑一大特点,非常普遍,上举各商代大型建筑都如此。而在周代极为少见,很多大型建筑不见回廊,如上举周原凤雏甲组建筑、云塘F1和齐镇F4建筑、召陈各建筑等都是这样,唯雍城马家庄一号有回廊。

图六 偃师商城六号建筑平面图(引自《华夏考古》2001年2期,经改制)

5.围墙、回廊的差异

已发现的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四围环绕廊庑,廊庑的后墙也就是院落的围墙,可以说廊庑既起到了围护作用,又可供人们进行相关活动。这种建筑布局基本不见于周代,差异殊为明显。此型院落,除北面主体殿堂两旁有廊庑外,其他东、西、南三面也都有廊庑。南廊庑中间或稍偏东处开设大门。这些廊庑多为单面坡,内部或通透不分隔,若回廊一样;或以墙相隔成很多间。即使是后者,其朝向院内一侧亦多不砌墙设门,为大敞口。这种朝向院内的大型廊庑建筑,应该与当时举行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有关。而周代堂厢分离式院落四周不以廊庑围绕,而是环绕一周单独的围墙。此围墙除与门塾相连共同起到封闭、保护作用外,不与其他建筑相连。院落专设围墙,成为此后历代之常制,从这一点来说,周代开其先河。

6.门塾位置的差异

无论堂庑一体式院落,还是堂厢分离式院落,门塾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的门塾与廊庑相连,周代堂厢分离式院落的门塾与院墙相连,都朝南(或其他朝向)开设。但门塾的具体位置商周二代有明显区别。

商代门塾位于南庑中部稍偏东处,即不在南庑正中,门塾的南北中线与对面主体殿堂的南北中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二者并非中轴对称,东西有一定错位。可以说,商代的大型院落整个建筑没有对称的中轴线。如偃师商城四号建筑,南门之东的南庑,内侧长16.3米,被木骨墙隔成3间;南门之西的南庑,内侧长21.3米,被木骨墙隔成4间。偃师商城其他大型院落的详细材料没有发表,根据我们对《考古》2006年第6期发表的宫城平面示意图的测量,三号和五号院落建筑南门塾也是中部微偏东(图五)(27)。门塾与主体殿堂的不对称,更明显者是洹北商城一号(图一,2)和二号建筑。

以上是商代门塾朝南的大型院落,偃师商城还有一座门塾朝东的院落,即六号建筑(原五号宫殿下层建筑),其门塾也不在东庑正中,而是偏向北侧(图六)(28)。可以说,在现有商代平面布局明确的大型院落建筑中,门塾不居中是普遍现象,显属有意而为,应该是当时的通制,其来源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建筑(29)。

周代门塾的位置则不同于商代,它位于南墙正中,门塾的南北中线与对面主体殿堂的南北中线在同一直线上,即整个院落建筑呈中轴对称。这也是后来历代建筑的常制,它的初创应该是周代,而不是商代。

7.庭院空间的差异

图七 C型院落式建筑平面图

1.府城遗址一号建筑平面图(引自《考古学报》2000年4期,经改制)

2.垣曲商城宫殿区建筑平面图(引自《考古学研究》九,经改制)

商代堂庑一体式院落的另一个特征是庭院空间大,内部空旷。以洹北商城一号建筑为例,其东西长约173米(东部未发掘,测量数据依据钻探资料),南北宽85~91.5米(南部门塾和北部主殿宽于其他部分),总面积(包括庭院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主殿南北宽约14.4米,东西总长90米以上。主殿西端回廊长30米,宽3米左右。西配殿南北长85.6、东西宽13.6米。南庑西段长65米,宽约3米;门塾长38.5、宽11米。这些部位所占空间面积约为0.46万平方米(因东部未发掘,此处是根据平面图上所测得,东西基本对称来计算),即庭院面积为1.6-0.46=1.14万平方米,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71%。洹北商城二号基址东西长92米,南北宽61.4~68.5米,总面积5992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3694平方米,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61.6%。规模较小的偃师商城四号基址,其东西长51米,南北宽约32米,总面积为1632平方米。庭院东西长40.1~40.7米,南北宽14.1~14.4米,面积约573.7平方米,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35.2%。而在周代大型院落式建筑中,庭院所占面积却要小很多。如周原凤雏甲组建筑,建筑总面积是1469平方米,前庭院(发掘简报称“中院”)面积是222平方米,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15%。云塘F1组建筑围墙内面积是1592平方米,庭院的面积约300平方米(30),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18.8%。雍城马家庄一号建筑总面积约6307平方米,庭院的面积约1035平方米(31),庭院面积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16.4%。具体如下表: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即使商代最小的庭院,其面积所占的比例也远大于周代。虽然庭院在商周二代都是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但在庭院内开展的活动内容或仪式等可能商周二代有别。即商代的活动可能大部分是在庭院里进行的,院落四周朝向庭院的廊庑建筑,也是院内举行活动时供参与者活动的地方,是与庭院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另外,商代庭院之大,也与主体殿堂的规模、布局简单有关,多间排房式的主体殿堂不便于在其内进行复杂或大规模的活动,它可以是主要人物活动之处,但未必是举行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

周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庭院(中庭)面积较商代要小,庭院的变小,说明商周二代在庭院内进行的活动发生了变化,这也与商周院落建筑内主体殿堂的变化有关。周代主体殿堂进深加深,面积和规模均增大,还有复杂的平面布局,都为开展复杂的活动创造了条件,这是商代主体建筑不能相比的。由此推测,周代部分礼仪活动的重要环节可能在主体殿堂内进行。

总之,商周二代大型院落式建筑在形制方面有很大不同,由于目前没有发现先周文化的大型院落建筑,究竟上述两类的差别是属于建筑风格不同的两个系统,还是发展演变关系,还难以断定。暂按时代演变对待,不排除属两个系统的可能。

三、二进式院落双重因素分析

C型“二进式院落”,目前发现较少,以上举周原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为代表。此建筑除前后两进院落特殊之外,其整体布局和细部特征也有特别之处,似乎介于A、B两型之间,即具有商代和周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双重因素。

商代A型“堂庑一体式”的因素如:整个建筑除主体殿堂外,大部连为一体;不设专门的院墙,东、西厢房和后室的外墙就是整个建筑的围墙;东、西厢房和后室有如A型,分成若干间的廊庑;主体殿堂外围和东、西厢的内侧有回廊等。这些都与“堂庑一体式”相同或相似。

周代B型“堂厢分离式”的因素如:整个建筑中轴对称;主体殿堂与东、西厢分离;主体殿堂不是由单排多间房屋构成,不仅左右开间,而且前后进深也开间,平面布局不是窄长,而是宽短,比A型复杂很多;墙体内不见密集的暗柱,柱间距均较大;主体殿堂不是一间一门一阶,门和阶都少于间数;庭院较小等等。

凤雏西周甲组建筑也有与A、B两型都不相同的地方,如南面的封护就很特别:正中是门道,两侧是东、西门房,这两个门房不与东、厢房连接,其间是廊道,等于是朝南除中间的门道外,两门房与东、西厢房之间还各有一个门,即整座建筑朝南有3个门。只不过中间的门道低,其底与前院之底高度相当,而两侧之门的底部稍高,与厢房前的回廊地面等高,这由门前的台阶也可说明(图三)。

总之,C型“二进式院落”建筑比较特殊,目前经考古发掘且布局清晰者,仅此一例,其特征似乎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从院落布局来看,有学者认为这种形制的院落是中原商文化的宫殿建筑特色,凤雏甲组建筑群在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诸方面都与河南等地商代宫殿有共性,之间应有一定的源流关系(32)。经过我们以上的比较分析,周原凤雏甲组建筑确有商代A型院落因素,但周代B型院落因素也不少。如果与商代建筑相比,则与以下两处发现较为接近,分别是河南焦作府城商城一号建筑和山西垣曲商城的宫殿区建筑。

河南府城遗址于1998-1999年发掘,发现二里岗时期的城址、夯土基址等遗存。4座夯土基址中的一号、二号保存较好(33)。一号基址(图七,1)位于城址的东北部,平面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约55米(钻探所知),分南北两个院落。院落的东西两侧有回廊(简报将之分为回廊和配殿两部分),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南殿、南院、正殿、北院、北殿。由发表的平面图分析,北殿与北院西回廊约等宽,或许功能相同,依其宽度,不是专门的夯土围墙,应是廊庑建筑;南殿与西配殿约等宽,结构也当类似。根据商代大型院落建筑的特征,南殿与西配殿也应是廊庑建筑。如果说凤雏甲组建筑与本建筑相似,并有渊源关系,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后院的布局,二是没有专门的围墙。从这两方面来看,二者或有渊源关系。

山西垣曲商城遗址的宫殿区平面与府城商城一号建筑有点类似,也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8米,东西宽约50米。发掘者认为是前后两进院落,以南北并列的两座大型夯土台基(2号和3号)为中心,周围环绕较整齐的夯土围墙作为防护的一组建筑群。两座夯土台基均为长方形,基本为正方向,南北排列,2号建筑在南,3号建筑在北,二者间距11.5米,且在一条中轴线上。2号建筑面积较小,东西长约33.3米,南北宽约11.7米。3号建筑面积较大,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1米。院落围墙为平地起建,夯打而成,墙根附近铺垫草拌泥红烧土块。夯土台基周围和围墙以内的全部庭院均铺垫平整坚硬的料礓石地面(34)。依发掘者最近发表的平面图推测(图七,2)(35),实际情况可能与以上描述稍有出入。第一,本建筑由南往北应为三进院落。第二,所谓夯土围墙仅限于后部,即后院围墙和中院东、西墙。第三,前院的所谓围墙明显宽于中、后院的围墙,这与府城商城一号建筑非常相似,应该也是廊庑式建筑。另外,建筑内的两座夯土台基——2号和3号建筑,平面都呈长条形,与周代的矩形有别,属商代排房式建筑。可见,垣曲商城的宫殿建筑更具商代建筑特征,与凤雏甲组建筑的区别大于凤雏甲组建筑与府城商城一号建筑的区别。

目前经考古发掘的商周时期的二进或三进式院落仅以上3座,但垣曲商城宫殿区和府城一号建筑公布的材料都很简略,缺少细部介绍,因而很难进行详细对比。不过,现有信息仍可看出它们与凤雏甲组建筑虽有相似,但存在较大区别。鉴于C型——凤雏甲组建筑形制的特殊性及两重性,暂且视之为西周时期出现的具有部分商因素的新类型,它与商代的二进式院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关于周原凤雏西周甲组建筑的始建年代,学界尚存争议,但其使用到西周时期是大家认同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周王朝腹心地区,属于周系似乎顺理成章,可实际上它又包含着商系因素,这又该如何理解。据学者们对周原窖藏铜器的研究(36),在西周时期,周原地区居住着诸多非姬姓贵族,包括殷遗贵族在内。凤雏甲组建筑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有祭祀殷先王的内容,有学者据此又认为该建筑的主人可能就是殷遗贵族(37)。若此种推测不误,则可作为周原凤雏甲组建筑之所以具有商因素特征的理由。

此文写作过程中蒙刘绪老师悉心指点,谨致谢忱!

来源:《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5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