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里的中国史:从史前的巫玉,到明清的巅峰
子贡问孔子:“君子为什么都看重玉而轻视碈?是不是因为碈多而玉少?”
碈是一种“假玉”,也就是似玉的石头,数量比玉多,但质量相差甚远。
孔子回答子贡说:“不是因为碈的数量多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稀少就看重它,而是因为玉有君子之德啊!“
随后,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诗经》有一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自古以来,玉成为中国人经久不衰的精神象征。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会发现,这也是一部玉的史诗。
01
中国玉器文化,至今已经延续了近万年的时间。自新石器时代始,中国玉器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古籍《越绝书》记载,黄帝的时代“以玉为兵”,也就是用玉制成兵器。
《越绝书》是一部主要记载吴越地方史的杂史,成书于战国至汉代,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书中所说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其实是原始社会后期江浙地区玉器手工业高度发达的真实写照。
距今5000多年前,在今苏南、浙北、上海一带,出现了以玉器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
良渚人崇尚玉器。在良渚文化的各个遗址和墓地中经常出土有大量的玉礼器,尤其是玉璧与玉琮。
这些玉器使用了浮雕、透雕和阴线雕刻等技法,构成地纹、主题纹、辅助纹三层纹饰的布局,代表了当时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此外,良渚的玉器中也蕴藏着中国礼制文化的先声。
江苏常州武进区的一座良渚文化墓葬中,墓主是一名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却随葬了玉璧24件、玉琮32件,还有一件象征王权的玉钺。玉琮围绕人骨排列成圈,玉璧置于中间,意在保佑死者,为其祛凶辟邪。
学者推测,这位墓主有可能是某位首领的继承人,但未及即位便已早逝。
良渚人一方面将玉器作为礼器,用于各种礼仪制度,拥有大量精美玉器也就象征着至高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将其作为通天的法器,用来沟通天地,祭祀神祇或祖先。
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逐渐解体,出现贫富分化,产生了集宗教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特权阶级——巫。
史前玉文化的繁荣源自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神是巫创造出来的,而他们又驾驭神的力量来统治现实社会。这些政教合一的特权人物,占有财富,握有权力,拥有妻妾,甚至杀殉奴隶。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图案。
如果以原始宗教与艺术的眼光来看,神人兽面纹的含义或许是这样一幅图画:圆眼宽鼻的神人(或巫)骑上张开獠牙的猛兽,上天周游,贯通天地,与神灵往来,以通达天机。
因此,《越绝书》中说:“夫玉亦神物也。”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认为,传承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三大阶段:从最初神本主义的巫玉,发展到人本主义的王玉,再到民本主义的民玉。
史前时代的中国玉器,与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文明遗址一样,如满天星斗,构成“最初的中国”。
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与河北北部等地区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多年,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玉器,其中的玉龙对后世影响较大。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出土了玉铲、玉璇、玉琀、玉臂环及人面形玉饰等,其中代表性的器物如玉铲,刻工细腻,形制规矩。
此外,中原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及沿海一带的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浙江宁波、绍兴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以及广东的石峡文化等,都有史前玉器出土。
02
巫玉之后,王的时代到来了。
在一些古史传说中,夏的建立者大禹也是巫。
中原闹水灾,大禹为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禹成为一代名君,在涂山会盟诸侯。到大会的日子,大禹手执玄圭,接受诸侯朝拜,其他部落纷纷前来归附,遂使九州一统。
典籍记载,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玉帛,即美玉与布帛,是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朝聘时所持的礼物,相传,大禹涂山之会,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后来,后世用“化干戈为玉帛”来形容外交上重修于好。
此后,商周两代的玉器,大都是王者的象征,有等级化和礼仪化的特点。
距今约3000年前,一位久经沙场的女子归葬殷墟(在今河南安阳)。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从现存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可知,妇好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她生前多次率军出征,讨伐不服从殷商的方国,同时也是一名祭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
妇好备受武丁宠爱,但由于连年征战,还是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她去世后,武丁一反常法,没有把妇好葬到洹河北岸的王陵区,而是在离自己更近的宫殿宗庙区,为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
自古以来,殷墟一带盗墓成风,许多墓葬遭受破坏,妇好墓却保存完整。直到1976年,在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下,考古人员对妇好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作为考古界的巾帼英雄,郑振香如同战场上的女将军一样,有条不紊地组织发掘,唤醒了3000多年前女将军妇好的历史记忆,也使许多珍贵的随葬文物重见天日。
其中,妇好墓中出土的755件玉器,被认为是商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等七类,包括腰佩宽柄器玉人、方头玉蟠龙、玉凤、玉簋等珍贵玉器。
这些美玉也还原了妇好征战沙场的生涯。除了玉簋、玉人等具有明显殷商风格的玉器外,还有带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璧、玉琮,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龙、玉玦。可见妇好在征战的过程中,也收集了大量其他部族的玉器,堪称“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玉、商玉和地方玉的收藏家”。
商人重玉,直到商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势如破竹,攻入殷都。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眼见大势已去,穿着“宝玉衣”自焚而死。
商纣王以玉“环身以自焚”,大概也是出于对玉的迷信,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死后灵魂升天。
▲商·玉柄形器。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朝继承了商朝对玉的崇拜。周武王灭商时,俘获的战利品中有数以万计的玉器,同时,殷商的一些技艺精湛的玉工也被俘虏,为周朝贵族制作玉器。
《周礼》记载,周朝设置了掌管各种手工业生产的部门,称为“百工”,百工之下有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玉人”。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在礼制中有一套用玉的规定,玉器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名称繁多,如《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里的璧、琮、珪、璋、琥、璜六种玉器,合称为“六瑞”,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
玉器见证了周朝宗法制度的兴起,也被礼制等级化、政治化。《周礼》记载,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周朝,“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的玉器等级也不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进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玉器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03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玉进入道德化的演变过程。
诸子百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为阐述自己的思想,纷纷拿玉做文章。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节约。他说:“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
墨子这是说,像美玉和氏璧等天下公认的宝物,深得诸侯喜爱,可它们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也起不了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制,推崇“法治”。
对于玉器,韩非子的态度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他在一则故事中说到,玉卮(一种盛酒器)和陶器都可盛酒,但是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卮如果没有底,连水都不能盛,而一个正常的陶器只要不泄露都可以盛酒,在这样的情况下,玉卮虽值千金却不能用,比不值钱的陶器都不如。
在韩非子看来,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做成一件华丽的装饰品,不能在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太大价值。韩非子的观点,很符合法家的做派。
诸子百家敢于批判自古受君王推崇的玉器,可见百家争鸣的潮流之下,诸子思想的自由开放。
▲春秋·玉觽。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但是,也有人从玉器中发掘出其他的内涵,那就是儒家的孔子。
前文说到,孔子在与弟子子贡讨论世人为何“贵玉而贱碈”的问题时,说玉具有十一种美德。
玉温厚而润泽,是仁。
缜密而坚实,是知。
有棱角而不伤人,是义。
玉佩垂而下坠,是礼。
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好比动听的音乐。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好比人的忠诚。
晶莹发亮,表里如一,好比言而有信。
宝玉所在,其上气如白虹,与天息息相通。
产玉之所,山川草木丰茂,与地息息相通。
制成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这是玉的德在起作用。
天下没有不尊崇玉的,这是玉的道在起作用。
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玉称为“石之美者”,并进一步总结孔子的观点,提出更广为流传的“玉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君子比德于玉,将玉器从神鬼世界与王侯礼制中抽离出来,为玉文化注入新血液,使其永葆青春。
▲春秋·玉龙佩。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04
春秋战国的另一个面貌,是诸侯争霸,战火频仍。
列国各自为政,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也使各地玉器得到不同发展。从目前发掘文物来看,这一时期的玉器集中出土于中原、关中和江淮一带。
中原玉器在春秋早期与西周风格相近,到了春秋中晚期后玉器纹饰由简变繁,双沟和隐起的涡纹大量流行,战国时期以璧、璜、环为主体的组佩最为常见。
关中的秦玉多为礼器,纹饰华丽,器形规整,富有云雷纹的特征。
江淮的楚玉大多数是饰物,造型优美,雕琢精良,风格自成一家。
玉器依旧是诸侯常用的器物。出土于晋国故地的侯马盟书,就是将盟誓辞书写在数千片玉石上,因此得以长久保存下来,重现当年诸侯会盟的盛景。
随着周代百工的消散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私营琢玉作坊兴起,玉器也作为普通的商品出现在市场上,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商人吕不韦想转型从政时,跟他老爸对话,其中说到:“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百倍。”
▲战国·玉戈。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美玉当属“和氏璧”。
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在山上发现了一块玉璞,认为可雕琢为美玉,便将其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未经琢磨的玉石,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上去像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不识货,找来玉工鉴定,那人说,这就是块石头。楚王大怒,认为卞和有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将这块玉璞献上,却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砍掉右脚。
过了几十年,玉璞依然无人问津,卞和也已是风烛残年,他听说国君已经换成了楚文王,又想献玉,无奈双足已废,无法前往都城,遂怀抱玉璞坐在山下痛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两眼都流出血水。
楚文王听说这件奇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削足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你却哭得如此悲伤?”
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削足而悲伤,而是因为美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如此是非颠倒,实在是让人悲伤啊!”
于是,楚文王命玉工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暇的绝世美玉,为嘉奖卞和的忠诚,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楚国遭逢多次变乱,和氏璧亦随之销声匿迹。到战国时,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和氏璧流落到了赵国。
▲和氏璧辗转列国,历经坎坷。图源:影视剧照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15座城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不知秦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派大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跟秦昭襄王当面会谈。
秦昭襄王自恃有虎狼之师,当然不是要真心跟赵国做交易,他设宴款待蔺相如,随后骗蔺相如向和氏璧献上,并传给左右观看,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根本无心交出15座城,就走上前说:“玉上有瑕疵,让我指给您看。”
秦昭襄王把和氏璧递出去后,只见蔺相如持玉倚柱而立,怒斥秦王,说你如果无意以城易璧,就别再逼我献玉,不然,我的头就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昭襄王看这个猛人不好惹,好声好气道个歉,随后命人去取地图,指出给赵国的15座城。
蔺相如已经被耍了一次,他知道秦王终究是个大忽悠,不会交出城池,便找个借口说,赵王当年命我送玉前来时曾斋戒五日,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把和氏璧献上。
秦昭襄王见无法强夺,只好先答应了。可蔺相如回到宾舍,就暗中命一个随从换上秦国百姓的衣服,怀揣和氏璧,连夜逃回赵国。
五日后,秦昭襄王再次召见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送还赵国的事情如实相告。他说,秦强而赵弱,秦王应该先割让15座城给赵国,赵国本来也不敢得罪秦国,自然会坚守诺言,送上和氏璧,并说自己欺骗了秦王,愿意下油锅被烹。
秦国大臣一听面面相觑,有人劝秦昭襄王把蔺相如拉下去处死。秦昭襄王倒是很大度,还是以隆重的礼节对待蔺相如,并放他回到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因不辱使命而加官进爵,名留青史。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典故。
▲蔺相如完璧归赵。图源:影视剧照
和氏璧被继续收藏在赵国,直到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兵攻破赵都邯郸,才得到和氏璧。
此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一说嬴政灭六国后,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以皇帝用的印为玺,并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但后来,传国玉玺也失传了。
05
公元前207年,起义军攻入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历史舞台上迎来两位新的主角——刘邦与项羽,但此时,刘邦正为项羽大军的到来而焦头烂额。
起义军西入关中前,楚怀王熊心与手下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
诸路军队中,刘邦率先攻入咸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派兵驻守函谷关。
不久后,击败秦军主力的项羽也带兵到达关中,见刘邦攻破咸阳,十分恼火。还有人告诉项羽,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以秦王子婴为丞相,并尽占秦国珍宝,项羽听后更是如火上浇油,意欲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慌慌张张,于是通过谋士张良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打好关系,之后亲自带领张良、樊哙等人,前往位于鸿门的项羽军营向他请罪。
在这场被后世称为“鸿门宴”的生死之宴中,项羽的手下暗藏杀机,刘邦一行人则战战兢兢,最终幸运地逃出生天。
玉器在这场宴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鸿门宴上,刘邦跟项羽说,自己是老实人,其中必有误会,项羽也接受了刘邦的道歉。但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意思是难办那就别办了,赶紧掀桌子,动手干掉刘邦,甚至找来项羽的手下项庄到宴上舞剑,想借机把刘邦刺死,但是未能如愿。
最后,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提前从宴会上离席,偷偷溜回家,走之前留给张良一对玉璧和一双玉斗,说这是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
刘邦走远后,张良便进去营帐向项羽辞别,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壁一双,献给项王,玉斗一双,献给范将军。”
项羽得知刘邦先行离开后,竟然没有一丝怀疑,沾沾自喜地接过玉璧。范增可就生气了,他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项羽这小子不值得我与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鸿门宴上,刘邦团队“紧急公关”成功。图源:影视剧照
五年后,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他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汉。
汉代,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
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此后,来自西域的玉料经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和阗玉。和阗玉,即出产于新疆昆仑山北坡和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美玉,是中国古代制作玉器的顶级材料之一。
但和阗玉进入中原的时间,可能比丝绸之路更早。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
早在秦汉以前,昆仑山便是重要的产玉之地,而现代考古表明,新疆一带的原始部落已学会使用和阗玉制造玉器,商代妇好墓中的部分玉器,原料亦来自和阗。
西周的周穆王也留下了西巡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
在古人的记载中,周穆王是一个资深“驴友”,平时最爱驾着八匹骏马牵引的豪车四处巡游,大概是因为勤于锻炼身体,他还特别长寿。有一次,周穆王平定西方后,进军至昆仑之丘,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
相传,周穆王在西巡昆仑后,称赞道:“惟天下良山,宝玉之所在。”
近年来,有学者相信,至迟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一条连通中原与西域的“玉石之路”,这条路,即丝绸之路的前身。在玉石之路上,和阗玉经过河西走廊,越关中,出潼关,过豫西、晋南进入河洛,途中可能又于今陕甘交界处南下进入蜀地。
不过,这一设想还有待考古发掘的检验。
▲玉石之路。图源:纪录片截图
06
汉武帝在位时的另一个举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尊儒,重视玉器。
东汉时,东平王刘苍入朝庆贺,遭到少府卿阴就的刁难,少府的属官故意不发朝拜用的玉璧给刘苍。
少府卿为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室,也负责在王侯元旦朝贺时,分发他们手执的玉璧。东平王刘苍虽然地位尊贵,但毫无骄纵之意,与之相反,阴就仗着自己是外戚,恃宠而骄,他的手下也都傲慢不恭,连诸侯王都敢得罪。
汉朝与前代一样,有一套用玉的礼仪,如果刘苍朝见时连所执的玉都没有,就违背了礼制。
刘苍不禁慌了。情急之下,他的手下朱晖机智地从少府的主簿手中骗取了一块玉璧,交给刘苍。刘苍顺利地完成了朝贺,回到封地后,他对朱晖说:“先生和蔺相如比怎么样?”
与玉结缘的刘苍,是一个有玉德的人。
汉明帝曾经问他这个亲弟弟,平时在家干什么最快乐?
东平王刘苍回答说,为善最快乐。
汉人重玉,在丧葬用玉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王公贵族生前玉不离身,死后有大量珍贵玉器随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玉衣。
上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部分玉器的矿物化学成分与和阗玉完全相同。考古队在墓主的尸身位置,发现了许多分散的小玉片,经过复原后,竟是一件金缕玉衣。
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汉末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认祖归宗,就是以这位中山靖王刘胜为祖先。
刘胜活着的时候,赶上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地位,并派官吏进行监管。这些官吏到诸侯的封国后,往往对诸侯王百般挑剔,动不动就打小报告,刘胜作为宗室代表,在进京朝见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官吏欺凌诸侯王的事,全部向给汉武帝奏报。
汉武帝这才知道自己做太过了,就废止官吏检举诸侯王之事,恢复对中山王等诸侯王的礼遇。
失去监管后,刘胜玩得很嗨,平时喜好酒色歌舞,生了一百多个子孙,并且得以善终。
刘胜的功绩在汉代的诸侯王中并不突出,但是人家有钱有闲,因而得到厚葬,
古人云:“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所谓“鳞施”,就是把玉器像鱼鳞一样施于人体之上。
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各部分都由玉片组成,玉片上有小的钻孔,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作为墓主的殓服,金玉相映,熠熠生辉。刘胜生前大概有点胖,入殓时所穿的玉衣形体肥大。
金缕玉衣的制作,表现了汉代琢玉的高超工艺水平,两千多枚玉片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精心的加工。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需要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工夫。
汉武帝本人下葬时也有一件精美的玉衣。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这件稀世珍宝若能重现人间,或许也会轰动世界。
汉朝统治者使用玉衣,除了显示其尊贵地位,也是相信玉衣可保尸骨不朽,但这本身就不科学,中山靖王墓发掘时,刘胜及其妻的玉衣内,除残留几颗牙外,尸骨早已化为泥土。
再伟大的风云人物最后都会归于尘土,能够长留史册的是他们的事迹和德行,还有那不朽的玉石。
汉代人“事死如生”,在随葬物品方面极尽奢华。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十分反感两汉厚葬的习俗,且在兵荒马乱的乱世,汉代帝陵大多惨遭盗掘。
有鉴于此,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诏禁止使用玉衣,实行薄葬,从此,玉衣殓葬制度便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与此同时,天下大乱,战争频繁,西域的玉料难以输送到中原,中原的手工业者也四散飘零,随着玄学清谈的兴起,士人亦提倡放达,不注重繁文缛节。
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中国玉器的发展陷入一个低谷。
之后,玉器逐渐脱离长久以来的神圣化,进入世俗化的时代。
0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名将李靖带兵南下,大破萧铣,平定荆襄。
唐高祖李渊大喜,除了给李靖升职加薪,还赐其于阗玉带。
于阗是唐代西域的一个小国,领地包括今和田等市,“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制玉水平发达,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进贡玉器。于阗玉器从西域传来后,得到中原贵族的喜爱,类似于现在的奢侈品包包,有钱有势的人总要追求人手一件。
李靖得到唐高祖赏赐的玉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玉为带饰的腰带,由玉带扣、玉带銙[kuǎ]、玉带环、玉䤩尾(腰带末端的玉饰)等组成。
这种玉带在唐代的王公大臣墓中多有出土,可见其风靡一时。
五代时,前蜀的王建也找人仿照唐朝皇帝用的玉带给自己造了一条,死后带着下葬,后来在考古发掘王建墓时发现。这条玉带的玉銙和䤩尾均刻有奔龙形象,龙姿矫健,颇具大唐气象。
在玉䤩尾背面,刻有铭文,记载了制作玉带的缘由:
有一年,王建的后宫起火,人们在火灾后的废墟中寻得一块被火焰烧黑的玉石。有人说,这块玉石已经毁损了,但王建说:“这是神物,怎么可能损坏呢?”于是命人剖开玉石,取其玉料,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成玉带。
王建本来是唐朝的官员,因为曾在战乱中护送唐僖宗入蜀避难,得到唐朝皇帝信任,开始在蜀地发展势力。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政权。作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前蜀处处照搬唐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这条玉带也藏着王建的小心思。
▲唐·白玉人。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宋时期,玉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得以重焕新生,但其神圣化思想比以前大大减弱,迷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也out了。
世人看重玉的美德,更重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玉带外,唐代玉器中还有玉杯、玉钗、玉戒以及各种玉佩等生活用品。玉器纹饰受大唐开放的风气影响,出现了胡人乐舞、花鸟纹饰、佛教飞天等新题材。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社会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
《清明上河园》《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传世佳作为后世还原了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繁华如梦。
相传,北宋末年,宋徽宗嗜玉成瘾,偶然得到一块从和田冰河深处挖掘出的玉料,遂集合南北两派玉雕技艺,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堪称稀世之宝。宋徽宗得到此玉后爱不释手。
宋徽宗虽然当皇帝不太行,但在把玩各种珍宝方面确实是个行家。后来,宋室遭遇靖康之变,宋徽宗的羊脂白玉鹤佛手坠也在动乱中失传了。
▲宋·人物纹双鹿耳杯。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宋时期,汴梁“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临安城的“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
当时,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作坊称为“作”,有“碾玉作”专门制作玉器;买卖的地方叫作“行”,如买卖七宝者谓之骨董行,就是经营珠宝生意的,包括卖各种玉器,尤其是前代的古玉。
宋代玉器与唐代玉器一样,日常生活用玉增多,有玉冠、玉带、玉雕、玉佩、玉印等文物出土。
两宋的玉器充满生活气息,其中有一个常见的题材,就是玉雕的婴童,尤其是手执荷叶或荷花的儿童。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夕前后,“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这是说,七夕节有个风俗,常有儿童手执荷叶上街游玩,这可能是模仿佛教中“磨喝乐”的形象,表达老百姓多子多福的愿望。儿童手执荷叶的画面被制成传世玉器,追思当年东京梦华,可见宋代玉器的世俗化。
▲宋·玉童子。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辽、金先后与宋并立,玉器中带有游牧民族的北国风情。图案多以河湖水禽和山林虎鹿为题材,表现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田猎生活,后世形象地将这两种题材的玉雕,分别命名为“春水玉”与“秋山玉”。
13世纪,蒙古人强势崛起,灭金、宋,建立元朝。蒙古人也是靠狩猎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与契丹、女真有相似的审美,在制玉工艺上继承了辽金“春水”“秋山”玉的传统。
但是,蒙古贵族从蓝天白云的辽阔大草原骑马南下,他们还崇尚一个“大”。
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玉瓮亭的渎山大玉海,就是元代的玉雕作品。
渎山大玉海是一只重达3500公斤的黑玉酒瓮,制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因器体庞大,纹饰为波涛与海兽相间的海中景象,故名“大玉海”。
作为中国玉器里程碑式的作品,渎山大玉海也被称为“镇国玉器之首”。
渎山大玉海制成后,按照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被放置于元大都的广寒殿。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攻下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着一家老小仓皇逃往漠北,大玉海带不走,就留给了明朝。
到了明末清初,北京几经战乱,大玉海被火焚烧,留下多处裂纹,随后流落民间,不知去向,失踪百年后,到乾隆十年(1745年)才被发现。
大玉海之前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战乱时,北京有个道士,见大玉海可以用来腌菜,就找人拉回庙里当菜瓮,就这样把国宝用了百年。
乾隆皇帝得知大玉海的去向后,立即派人用千金赎回,置于北京团城的承光殿内。
乾隆这个盖章狂魔不忘在大玉海留下自己的印记,渎山大玉海上除了本来的纹饰,就只有乾隆皇帝为它所题写的三首七言诗及他自加的注释。
08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最辉煌的时代,在传世数量、品种类型、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明代的玉器行业,除北京外,还有苏州、南京、杭州等制玉中心,清代则以京师“造办处”和苏州、扬州最负盛名。
明清时期,以苏州阊门为中心,兴起了200多家琢玉工厂,涌现了陆子刚等知名玉匠。
苏州的玉器技艺精巧,代表作既有随身佩带的各种玉饰,也有琳琅满目的玉制摆设。乾隆皇帝常常把各地精美的玉料送到苏州加工,苏州民间用玉风气也很盛,每家每户都至少有几件日常玉器。
另一座江南名城扬州,以琢治巨型玉器而闻名天下,现存于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等,就是扬州玉匠的杰作。
玉器,也是卫戍边疆的见证。
清代,新疆和阗一带是宫廷玉器原料的主要来源地。
古人说:“和阗之玉,多在于水。”
《西域闻见录》记载,采玉时,专门的采玉工八九人为一组,横排于河水中,踏步行进,用脚寻找河中的“籽玉”。岸边有一名监督,手执铜锣,当采玉工脚踩到玉石,弯腰去拾时,就会鸣锣一声。离岸边稍远处还有一个记录员,每次听到锣响,就会在本子上戳一个红点,等到采玉工上岸后,按红点的数目清点玉料。
开采后的“玉璞”,会经过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二道工序,制成玉器。
至此,中国古代琢玉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清·翠玉白菜。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器,从沟通神灵的神物,发展到为等级制度服务的礼器,后来又是道德化的君子美物。
玉石之中,独具匠心,一眼万年。
参考文献:
[清]吴大徵:《古玉图考》, 中华书局,2013年
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
张广文:《玉器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
周南泉:《中国玉器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杨伯达:《杨伯达说玉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卢兆荫:《古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3438亿打了个寂寞,38个国家军援乌克兰,完全扶不起泽连斯基
俄乌战场打了一年半了,38个国家给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700亿欧元(约13438亿人民币)的援助。其中美国占大头,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662亿美元(约4773亿人民币),这也使得乌克兰成为二战后得到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俄乌冲突的继续,美国的援助还会增加。又是谁在援助俄罗斯?套路网2023-08-10 15:44:320000一群败类赴日吃海鲜,称日本为“亲爱的大哥哥”
台湾媚日,意犹未尽。近日,咱得知,有人竟在日本玩起了“媚日风”。听说,这个叫“全日本台湾联合会”的团体,在东瀛故地,大肆示好日本政府,竟然支持核废水排海,还一口咬定中国的抗议是“无理取闹”的闹剧。说到底,他们居然还搞起了“吃货联盟”,号召台湾人在8月27日晚上吃海鲜,还搞了个海鲜宴会,这叫人不得不惊叹,还真是“用行动支持”。套路网2023-08-30 11:25:240000中国11个省市汉字文物上海集中展出 带观众探寻中华民族文明之光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开幕。奉贤区新闻办供图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记者陈静)仓颉造字开文运,丹甲灵龟呈祥瑞。自此,中国人有了记事抒情的文字。汇聚全中国11个省市26家文博单位的189件(组)汉字文物,26日起在上海奉贤博物馆集中展出,让历史、文化爱好者近距离体验中华文明瑰宝的魅力。套路网2023-05-29 02:54:220000今日(8月31日)全国最新92、95汽油价格,下周(9月6日)油价又调整
今天的油价将在下周的9月6日晚调整,目前原油变化率:-1.61%,预计油价下调30元/吨(距离下跌还差20元/吨),大家相互转告,下周油价下跌中。今日油价(8月31日)请看下方汽油与柴油价格列表,对于云南、陕西、四川、西藏,贵州、内蒙古、辽宁、新疆、青海、黑龙江油价没有实行统一价格。套路网2023-09-01 11:10:07000011日:联合国公约确认,我国无正当理由将不得拒绝蒙古稀土过境
台湾自始至终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对不容许任何国家和势力插手,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我们的警告在全世界都震耳欲聋,可美国始终像是听不到一样,导致我们的台海局势变幻不定。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深厚。但是随着国家与国家的交流的加深,国际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套路网2023-08-12 09:56:1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