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0

他是高适、李白、杜甫的偶像,一掷千金,穷奢极欲,最后遭杖杀身亡

套路网2023-07-26 09:43:380

大唐诗人们扎堆出现,这本是一件文化幸事,却也产生了某种尴尬的现象:诗人的数量变多了,整体基数变大,竞争也就更残酷了,想要成为诗人中的“明星”,自然就变得越来越难。

可想而知,若要再更进一步,欲成为“偶像的偶像”,那就更是难如登天了。

邪门的是,某个并不太知名的诗人,却取得了这一荣耀。仰慕他的粉丝很多,并且,粉丝的质量奇高无比,他的“小迷弟”包括但不限于:李白、崔颢、高适、杜甫……

这些粉丝单拎出任何一个,放在任何朝代,都足以名驰宇宙,晃动乾坤。但骄傲如他们,见到自己的偶像时,基本持崇拜仰慕之情。

这位偶像平生写的诗,数量并不多,区区十二首而已;质量也不高,真正让后人耳熟能详的,可能连一首都没有。

该偶像的性格貌似也不好,有人说他性格豪放、太过强硬,“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

他的确做过高官,官阶最大的时候,做到了刺史、太守。但此人并不是因为科举,而是通过举荐而得的官位。

并且,他一辈子非常不顺,宦海沉浮四十余年,贬谪数十次之多。

李太白却说:“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那个叫李北海的人,除了实打实开辟过括州(今浙江丽水)的道路,还给数不尽的后起之秀,开辟了人生的道路。

李北海,即李邕,他出生于唐朝的名门望族,江夏李氏。

李邕的父亲李善,乃是当时名士,著有《文选注》一书。古代中国有“注以文传,文以注显”的说法,而《文选注》位列“四大名注”之一。

虽然知识渊博,李善此人却有些死脑筋,他的外号是“书簏”(即书柜),此绰号显然带着挖苦的意味,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淹贯古今,不能属辞”,这也不像是百分百的赞誉之词。

话说,《文选》书成之日,李善特意问儿子李邕,我注解的这本书怎么样?

李邕不敢回答,在父亲再三盘问下,他才“高情商”地说道:有些地方可能需要修改……

后来,他还真的帮父亲修改了——李邕十六岁时,父亲李善亡故。也就是说,他帮忙修改《文选》的时候,年龄只可能更小,其渊博程度,可见一斑。

二十岁之后,李邕外出游学,见到朝廷的高官,李邕表示想浏览一下秘书省(国家图书馆)里的书籍。官员觉得这小子有点大言不惭,于是对李邕说道:“秘阁里藏书万卷,怎么可能一时就能看完?”说虽如此说,他最终还是让李邕进去读书了。结果,没过去多久,李邕却要告辞离去。官员觉得诧异,便挑了一些生僻的书籍,故意考考李邕。官员认为李邕一定要栽跟头的,谁也没想到,李邕却能对答如流。——原来,他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了。

李邕三十岁时,朝廷有人因他“文高而气方直”,举荐李邕为左拾遗。

左拾遗只不过是七八品的小官——但请不要嫌弃这个“芝麻小官”,有些诗人譬如说杜甫,写下多少奉承的诗篇,直到45岁时,才取得这样一个官职,并且,“左拾遗”基本是杜甫当过最大的官。杜甫“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这一任命时,“安史之乱”的劫难刚刚开始。诗人脚穿麻鞋,两肘暴露在外面,风餐露宿地赶赴临时首都凤翔,才得到这个“从八品上”的官阶。

李邕远比杜甫幸运,他是在和平年代做官的,左拾遗只是他仕途的开始。

可是,另一方面,在官场之中,哪里有永远的幸运?哪里又有长久的和平?

与李邕之后共事的同僚,比如幸臣张昌宗,比如擅长以妖幻之术蛊惑人心的郑普思,再比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事实证明,李邕的脾气和他当官的大小,基本没有啥关系。

武则天朝,他还只是一小官,小到连站在女皇身边的资格都没有。某次,后来的一代名相宋璟,在朝堂上弹劾张昌宗谋反,武则天听后一言不发,假装没听见。

但忽然,站在台阶下的李邕大声喝道:“宋璟所陈述的乃是社稷大计,陛下应该答应!”

听到他没来由地一声大喝,武则天竟然有些感动,她脸色变得缓和,当即准许了宋璟的奏请。

武后被迫下台后,唐中宗继位。虽然政权归于正统,但就能力而言,唐中宗远不如其母亲武则天。当时民间有个叫郑普思的方士,此人对外宣称自己掌握了长生不老的法术,中宗听说后,将其招入朝廷,十分宠幸。

李邕最看不惯装神弄鬼的术士。于是,他特意向皇帝上书,还非常不客气地奚落了中宗一番。奏章的大意是说,假如陛下认可郑普思的异端邪说、歪门邪道,那么照您的逻辑,享有天下的应该是信仰道教的汉朝皇帝,信奉佛教的梁武帝……怎么也轮不到陛下您。

李邕的上书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作用,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是毫无疑问,李邕的豪侠之举,感动了很多文人。

李白在一首诗中,热情洋溢地赞美过李邕的正直。

……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

——李白《东海有勇妇》节选

诗中的“李使君”即李邕。李白这诗写的当然不是指弹劾郑普思之事,但李邕身上的慷慨豪放之气,却是实打实的。

李邕去世后,李白又写下这样的诗篇:

……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太白举此二人的事例,主要是标榜自己不跟权贵同流合污的志趣,但诗人对李邕的赞美、仰慕与可惜,同样也是溢于言表。

李白只是借助诗歌的形式,后世的文人却通过小说笔记等手法,对李邕的“英风豪气”大事刻画,甚至都有些过于夸张了。

《太平广记》里收录了一则故事——据说,李邕在海州做官时,一次日本国派遣五百人的遣唐使来到海州,五百人乘着十艘大船而来,船上装载的都是各类珍宝,价值足有数百万之巨。李邕安排这五百人在驿馆休息,随后,派人悄悄将船上珍宝尽数取走,拿走宝物之后,又让手下将船全部沉入海底。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大为吃惊,遂令李邕重新造十艘船,选拔五百名水手,将日本使者安全送回故乡。临行之前,水手们照例要向李邕辞行,这些水手都是亡命徒,李邕偷偷暗示他们,叫水手在半路上找机会下手,悄悄结果了那些使者,然后,驾着空船再回到海州。

此故事是否“纯属虚构”,坦率地说后人很难证明。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李邕绝不是什么善茬。

《太平广记》里的那个故事有一个细节,整整十艘船的财宝,被李邕尽数劫去。所以,他究竟是爱财还是缺钱?

这个需要先看一看,李邕身上复杂的性格。

李邕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官”,他的手脚并不太干净,史书中颇多其贪赃枉法的不良记录。另外,他来钱的路子其实还有很多,李邕是当时中国最出名的书法家,杜甫是这样评价其书法的:

……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

——杜甫《八哀诗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节选

当时有很多社会名流以及寺庙道观上赶着请李邕题字撰碑,李邕来者不拒,并且收取很可观的“润笔费”。杜甫在上面的长诗中也专门写过李邕因为替人写字,获得过丰厚的收益。

……

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

——杜甫《八哀诗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节选

这意思是说,高大的房屋中挂着名贵的珊瑚帐钩;地上铺上了麒麟图案的织物;马厩里有多少匹紫骝马,案几上摆满了名剑……

《旧唐书》也说,李邕接受的馈赠“多至钜万,时议以为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所以,李邕并不是个缺钱的人。但他也不是个爱财的人。

他要这么多的钱,首先,是为了维系自己豪华奢侈的生活;其次,李邕非常乐善好施,经常周济一些失意文人。

想当初李邕刚出道的时候,因为负有才名,竟屡遭贬斥,朝内的达官贵族因为嫉妒他,故意免去其官职,使之流落于京城之外。失意文人遭受的苦难,李邕都经历过,他知道别人的不容易,自然能够感同身受。

李邕并未参加过科举,他是因举荐得官的,这也让一些有抱负的诗人(比如李白),看到了希望,继而反过来与李邕产生共鸣。因此,李邕身边有很多倾慕他的死士。后来,有仇人告发他贪赃枉法,李邕被捕入狱,理应被处死,有个叫孔璋的男子专门给皇帝上书,请求替李邕而死。

只有像郭解这样的江湖游侠,才可能拥有如此的生死朋友;李邕作为一个“公务员”,竟然也拥有莫逆之交。

前面说过,李邕的性格犹如干将、莫邪,无人可与之争锋,但“名剑”也有缺点,虽锋利无比,“但虞伤缺耳”,很容易就受到伤害。

公元746年,李邕再次被贬官,奸相李林甫知会手下,到李邕任职的地方将其“杖杀”,即用棍棒活活打死。

一代名士,壮怀激烈的一生,竟以此种方式完结。说来也叫人唏嘘。

对李邕的一生,李太白总结得最好,李白拍案叹息道: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虽然一生意气风发,但因为官位不显,且大半生在贬谪中度过,李邕终究难成气候。李白这是在感怀,亦是在自哀。

参考资料:

1,欧阳修等:《新唐书》

2,李昉等:《太平广记》

3,董芳芳:《李邕诗文研究》

4,丁启阵:《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