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90

司马懿后代被杀戮殆尽、全族几乎尽灭,司马氏一族究竟是得罪了谁

套路网2023-07-26 03:37:410

公元316年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汉赵国都平阳皇宫,一场国宴正在举行。大臣们猜拳行令,气氛热烈,一个16岁的少年男子正在给宾客端水、倒酒,一脸的谦卑。

他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却要强颜欢笑。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懿的后代、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

当时的西晋,已经亡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想委曲求全,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才做自己不情愿的事。

现实再次给了他沉重一击,两年之后,晋愍帝还是死于非命,其家人也惨遭杀戮,全族尽灭。

虽然说古代政治是残酷的,改朝换代大都伴随有血雨腥风,但是在此之前的改朝换代,并没有那么血腥。

东汉末年曹丕开了个好头,用禅让的方式完成政权更替,下台的皇帝能得以善终。比如汉献帝禅让后,当了“山阳公”。

前有车,后有辙;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的时候,也是采取同样的方式。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禅让后,享受了很高的待遇。比如可以使用跟皇帝一样的车驾,上书不称臣,给司马炎上书的时候可以不称臣,接受圣旨的时候可以不跪拜。

到了晋愍帝这种境况,前皇族的下场太反常了。

那么,司马家族究竟是得罪了谁?

三国时期,是强者为尊的时代,无论你多么正统,只要没有枪杆子,都是白搭。

比如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具有一定合法性的,但是因为国力原因,还是偏安一隅,最终被曹魏吃掉。

而曹魏夺取政权,充满不合法性,套用袁绍檄文中的话说,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你曹操分明是宦官的后代,从来没有道德观念,为人狡猾,而且就喜欢制造动乱。

按照袁绍的说法,曹操采取了高压统治,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大家敢怒不敢言。

在袁绍看来,曹操就是一个标准的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只不过是由于挟天子令诸侯,逐渐篡夺了汉朝政权,才逐渐成为三国中国实力最强的一方。

而司马懿简直是曹操第二,他很会打仗,精于权谋。他还有比曹操更厉害的地方,那就是更会委曲求全,善于韬光养晦,隐忍起来连狡猾的曹操父子都被欺骗。

比如司马懿在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多次给曹丕出谋划策,而曹操全然不知。即使是曹操生前梦到了三匹马在一个槽中吃草(司马懿和两个儿子),但还是因为对方太低调而没有下决心铲除。

同样也是因为善于隐忍,曹丕和儿子曹睿、孙子曹芳在临终的时候,都选择司马懿为顾命大臣。

曹操虽然是个牛人,但家族基因明显不太强大,曹丕之后,其后代就不行了。而司马懿祖孙三代都很有能耐,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孙子司马炎(司马昭之子)都是军政全才。

其实在曹丕统治时期,司马懿已经成为曹魏不可或缺的统帅。如果不是司马懿,诸葛亮北伐就可能成功。正是因为有了他,曹魏才能稳定西蜀、东吴和辽东,国力蒸蒸日上。

在司马氏的觊觎之下,曹魏大权旁落是必然的。到了曹芳执政的时候,司马懿干脆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发动高平陵事变,铲除唯一的劲敌曹爽。

事变发生两年之后,司马师将曹芳废掉,立曹髦为帝。从此之后,曹魏皇帝成为彻头彻尾的傀儡。司马家族主导了曹魏公司,一个新时代到来,更换法人代表只是时间问题。

司马懿的儿孙也确实厉害,在他们主导下,蜀汉和东吴被灭掉,“禅让”大戏再次上演。上一次禅让,是公元220年,曹丕在台上笑,汉献帝在台下哭。时隔不到五十年(公元265年),同样一幕大戏上演,这次哭的是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

至此,中原进入司马家族时代,晋朝(西晋)正式建立, 定都洛阳。

夺取政权不是请客吃饭,肯定要有血雨腥风,不流血是可能的。高平陵事变,铲除曹爽,杀了很多人。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更是被司马昭派去的武士直接斩首。这一点,可是比曹操甚至董卓都狠,这二人虽然够狠,但是还没有胆量去“弑君”。

成王败寇,老百姓不关心你夺取政权的手段,只认你的拳头硬不硬。非太子或者非皇帝家人想当皇帝,只能通过非常手段,只看你夺权之后是如何统治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夺权的方式就不那么地道,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还杀光了他们所有的儿子。之后,直接授意大将尉迟恭闯入皇宫,吓得父亲李渊尿裤子,战战兢兢地让出皇位。

但是,由于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家都说他是好皇帝。

晋朝也有出现治世的良机,280年灭孙吴之后,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时隔多年后,国家再次实现统一,人心思治。

实事求是地说,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是个合格的皇帝,他明白可以通过强权得天下,但是不能这样治天下。西晋能不能长久,不是统治者一厢情愿能够决定的,秦始皇不是也想千秋万代,结果呢?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人认为,历史从来都是强者创造的,老百姓只是看客。但前提是让老百姓能吃上饭,温饱解决了,即使有人捣乱,他们也不会参与。这一来,野心家想改朝换代可就费力了。

因此,司马炎(晋武帝)登基之后,工作重心大转移,推出许多新举措。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救济弱势群体,打造和谐社会。

为了恢复生产,司马炎亲自带着大臣下地干活,这在中国历史上怕都是前几名的存在。

当然,皇帝再下地劳动,不等于国家生产就能恢复了,还是要靠制度。比如说,朝廷采取措施,鼓励大家垦荒、兴修水利。

失去劳动能力的,别愁;朝廷负担你的生活费。陷入困境的,别怕;朝廷把你的债务和赋税给免了。

当时的河洛地区是一片繁荣景象,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人民的思想觉悟很高,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祖国处处有亲人。

你到路上遇到困难了,绝对不会举目无亲,只要言语一声,马上有素不相识的人出钱相助。

当时的西晋,有一句前朝没有出现过的景象——"天下无穷人"。

概括起来就是,百姓幸福,天下太平,赋税平均。

人口是朝代兴亡的标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全国有"户有三百七十七万",粗略估算是人口达到3500万人 。

人民越是安康,司马炎越是提倡节俭,有一次他公开在朝堂上销毁高档服装,狠刹奢靡之风。他甚至还下诏说,谁铺张浪费,就要定判重罪。

司马炎还很重视法制建设,亲自下乡给百姓普法,到县衙旁听案件审理,开展法制教育。

但是,再开明的皇帝都有晚年,晚年也难免犯错。唐太宗如此,司马炎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年迈昏聩之后,自己的生活甚至大小便都难以自理,怎么还会像壮年时头脑那么清醒?一旦头昏,小人就出来,蒙蔽皇帝,教皇帝变坏。司马炎晚年,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昏君。

皇上一昏,官场腐败、党争不断,豪强开始兼并土地,百姓重新水深火热。如此一来,所有的成果都被葬送,国家埋下动乱根源。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54岁的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继位。这个晋惠帝,就是发出“何不食肉糜”惊人之语的司马衷。

和父亲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相反,晋惠帝司马衷严重脱离群众,根本不知道民间疾苦。

当大臣们说,百姓遭灾,吃草根树皮,不少人被饿死的时候。这货幽幽来了一句:“这些老百姓真傻,为啥不吃肉?”

话说他父亲司马炎那么英明,就没有进行过早期教育?

根据推断,晋惠帝的智力很可能大有问题。史书记载,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都知道这货比较缺心眼,不能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老臣卫瓘想对皇帝说又不敢说,但是又不能不说。

有一次,卫瓘假装喝醉,在晋武帝司马炎跟前唉声叹气。等到司马炎发问的时候,卫瓘上前摸了摸龙椅说道:“这个座位应该给能胜任的人坐,不然可惜了!”

司马炎一听,倒没有觉得是卫瓘想要造反,领会了卫瓘的话外之音。说实话,他也不摸太子的底,就出题让太子解答。

太子妃贾妃(南风)不是省油的灯,便让能臣提前出了预案。这一来,成功骗过了皇上。这皇上也是,你儿子如何,当面问他几个问题不就得了?还给他准备时间干什么?

不排除有这么一种可能,司马炎知道儿子不行,故意用文字游戏,堵住大臣的口。知子莫若父,司马炎再忙,也不至于没有时间当面考核儿子。司马炎不是没有选择余地,他有20多个儿子,为何非要选这货?这只能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因为太子司马衷智力的缺陷,登基的时候已经31岁,朝政仍然不能做主,要靠太傅杨骏辅政。

阳衰必定阴盛,晋惠帝无能,皇后贾南风就开始兴风作浪。俗话说“女人当家,地陷天塌”,这也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女子在封建社会很难接受全面教育,执政能力有限,当家办事不靠谱。从吕后,到贾皇后,再到慈禧太后,无不如此,武则天算是个例外。

老公不行,老婆贾后专权,开始胡作非为,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

晋惠帝执政11年之后(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看不惯贾皇后的所作所为,干脆自立为帝。淮南王司马允等八王趁机起兵,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号,举兵讨伐司马伦。

如此一来,内战爆发,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窝里斗,斗得天昏地暗,持续五年才宣告结束。作为“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贾南风后来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这场内战削弱了朝廷的凝聚力,消耗了国力,引起了内忧外患,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八王之乱虽然结束了,国家并未安定,更大的危机爆发了,这就是“五胡内迁”,也称“五胡乱华”。

从东汉开始,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在朝廷的鼓励下,不断向内陆迁徙。魏晋时期,内陆统治者为了边疆安定,延续了汉朝的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以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为主,史称"五胡"。

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内迁,西部人口结构大大改变。到了西晋时,关中少数民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50%。

少数民族英勇善战,有的又跟汉族有旧怨,对于西晋内战,他们不会袖手旁观。乱世英雄起四方,少数民族中也涌现了不少“英雄”。其中最有号召力的,莫过于匈奴人刘渊。

刘渊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的孙子,左贤王刘豹之子。

历史爱好者肯定会记得,三国时期,王允杀过一个官员叫蔡邕,他有个女儿叫蔡文姬,后来嫁给匈奴王爷,那个王爷就是左贤王刘豹。刘豹活了九十多岁,在河东地区经营多年,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为儿子刘渊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建立汉赵政权,国都在平阳(山西省临汾市)。从刘渊的名字和建立的国号来看,他倒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

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有些少数民族跟汉族的差异已经很小了。

刘渊建立政权,目标直指中原地区的西晋政权。不过这时候的刘渊已经56岁,年迈体衰,没有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和精力了。

其四子刘聪,继承父亲遗志,在公元311年攻占西晋国都洛阳。晋怀帝(晋惠帝已死)成为俘虏,在平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西晋并没有灭亡,永嘉七年(313年),晋愍帝(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 )在长安继位。

他是个很有骨气的皇帝,登基后发誓复仇,为此调集七十万大军,令匈奴瑟瑟发抖。

可是这时候的西晋军队已经是一盘散沙,将领各怀鬼胎,不能协同作战,战斗力大打折扣。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彻底灭亡。

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只持续了51年。

如此一来,匈奴控制中原大部。之后,群雄并起,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自己的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统治者之所以没有善始善终,是因为曹魏和西晋的建立者都是给原来的老板打工,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夺权,做得事太绝了,对天下人无法交代,会失去人心。

而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和西晋王庭毫无瓜葛,就像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那样,没有什么顾虑,完全使用暴力。

既然如此,西晋统治者的下场就悲催了。

318年,被俘之后的晋愍帝穿着仆人的衣服,面无表情地给匈奴人倒酒、洗杯。匈奴大臣吹着口哨,起哄;还有人向他扔鞋子,吐口水。

这时候的司马家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被杀光。

晋愍帝之所以没有反应,是因为他的眼泪早已经流干。他咬紧牙关,忍辱负重,希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一雪前耻。

可是,敌人不给他机会。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18岁的晋愍帝被刘聪杀害。

改朝换代的大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朝代灭亡的时候,前朝统治者大多下场悲惨,他们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因为灭亡政权的根源恰恰是他们自己。不体恤民情,善待民众,得罪了自己的黎民百姓,在朝代更迭之际,大家通常会选择落井下石,或置之不理,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手搭救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