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29

你爱的网红,都被江西人拿捏着

套路网2023-07-25 20:58:210

提到资溪,可能很多人会一脸懵,这是个地名?在哪里?为什么要说起它?

但是我如果说,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里出了4000多户百万富翁,100多户千万富翁,还有20多户亿万富翁,你是不是会眼前一亮?

如果你还觉得和自己没有关联,那你肯定知道肉松小贝、见过网红点心鲍师傅门口排起的长队。

这个江西省抚州市最小的县,常住人口不到十三万,却走出了4万人的面包军团,开出了8000多家门店,遍布全国1000多个城镇,统治网红糕点届。

鲍师傅、泸溪河、麦香人家、詹记、京都、亚细亚这些糕点界“网红”,都和资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你可以没去过、甚至都不知道资溪,但是你一定吃过资溪人做的面包!

很早以前,资溪和面包,原本没有什么关联。

资溪多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7.7%,全县没种过一粒麦子,没有一家面粉厂。

不光没有原材料,交通也是大问题。那时的资溪交通也不方便。火车转汽车,在抚吉高速上向东开一个半小时,到达武夷山脉的西麓,才能看到资溪县城。

更重要的是彼时的资溪人根本没有消费面包的习惯。如此不占天时、不享地利,却在多年以后几乎承包了全国人民的下午茶,让人心甘情愿排队买糕点。资溪是如何成为面包之乡的?

一切都要从40年前的一个退伍军人说起。

1987年,福建龙海县一家面包店里,一个小伙子一直缠着店里的老板想拜师学艺。

这个小伙子叫张协旺,当时他在福建的一个消防队做后勤采买,一来二去和面包店老板熟悉了,在了解到做面包成本低利润大时,他很想学这门手艺。

面包店老板勉强同意收他为徒,但是他和张协旺约法三章,可以自己学,不可以再收徒弟,也不能在福建当地开店。

在80年代,做面包还是一种稀缺的技能。大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势。

复员后,张协旺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资溪,一心想开一个面包店。

据说,当时的张协旺手头只有300元复员费,他又硬着头皮从没过门儿的媳妇家借了2000元,然后又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了4000元。

拿着不到1万元钱,张协旺把他的第一家面包店开在了资溪隔壁的鹰潭,那里有鹰厦铁路,交通方便,城市也相对繁华。

张协旺的第一家面包店叫鹭江面包。

当年师父的面包店叫鹭岛面包,为了表示自己面包店的手艺来自福建的师父,张协旺把“岛”改成“江”,开始了他的面包传承之路。

因为向老丈人家借钱和贷款的双重压力,张协旺干得很卖力。每天几乎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

付出有了回报,洋气的面包、实惠的价格加上张协旺辛勤的劳动和热情的服务,他的面包生意做得极好,很快便开起了多家分店。

就此,张协旺的面包店一炮而红,到年底一算账,不光还清了所有借款,还净赚了三万多。

而1987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一千两百元,张协旺可以说了发了大财。

等到张协旺回老家资溪时,他做面包发家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慕名前来的乡邻络绎不绝。

十里八村的年轻人踏破了老张家门槛,都来找张协旺拜师学艺。

张协旺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有些违背师门:他不仅收徒、教大家手艺倾囊相授,还包吃包住,如果谁学成了,想自立门户开店,张协旺甚至还会借他们一些启动资金。

最多的时候,张协旺收徒三四百人,简直了资溪面包的孔夫子。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张协旺这里是不存在的,他想让大伙儿都过得好。因为那时候乡亲们都太穷了,大家都迫切地想要过好生活,他不可能保留什么技术和秘密。

因为张协旺在做面包伊始就把资溪的格局打开了,这也让“传、帮、带”的传统在资溪面包界流传下来,资溪面包才有了未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协旺的一个名叫钟启文的徒弟。

如果说张协旺开启了资溪的面包军团,那么钟启文就是第一个让资溪面包冲出江西,走向全国的人。

师从张协旺之后,钟启文很快就开起了自己的店。在江西也是办得红红火火,但是不他满足只在家门口挣钱,遂决定出去闯一闯。

钟启文把新的面包店开到了湖北荆州,可是这次跨省行动,让钟启文沉沙折戟,差点搞了个血本无归。为什么在江西卖得好好的面包到了湖北就行不通了呢?

到武汉考察一圈后,钟启文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当时武汉的大街小巷已经开满的大大小小的面包店、西点店。

尤其是港台的连锁面包店,他们的制作效率高,产品花样也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制作流程非常规范,一个面包用多少面粉多少糖多少酵母,都是按照克数计量的,这样就使得他们生产的面包质量统一,口味也有保障。

而传统的资溪做法,是“少许”“适量”“看着来”,就显得粗糙随意了许多。

为了把技艺学精,钟启文开始了新一轮的拜师学艺之路,他一边开店一边学,店铺遍布全国,也学到了各地的独特的点心技艺。

在学艺这块,钟启文是舍得砸钱的,他不让人家白教,他几次去上海广州,高价找大师傅一对一指导提升。

1997年,钟启文的点心技艺可以说是融汇了东西南北各大面包门派的绝学了。后来钟启文在浙江嵊州开了一家面包店,命名为资溪面包。

而后,资溪面包在全国开出了80多家直营门店。资溪也有了自己第一个面包连锁品牌。

资溪面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了几代人的努力。

包括红极一时的鲍师傅,和资溪也有着不小的渊源。

相传是,鲍师傅的父母在资溪县的临县金溪县,当年也是跟随张协旺老师,从木匠转行,加入了资溪的面包大军。

那时候的鲍师傅还不是师傅,他是家里的小儿子叫鲍才胜,在他的儿时记忆里,父母总是做糕点到凌晨。

受到资溪帮和父母的影响,鲍才胜长大后也经营糕点生意。年轻人有梦想,几年之后,鲍才胜决定去北京放手一搏。

2004年鲍才胜正式进军北京市场,开的一家店是在传媒大学旁边,叫鲍仔西饼屋,买的东西没什么特别,各家面包房子都有的点心和生日蛋糕。但是在北京,没点真本事是混不下去了。

第二年,鲍才胜有了创新,他把两边蛋糕中间夹上一层奶油,外面裹上厚厚的肉松。鲍才胜把这款新品命名为肉松小贝。

就是这款土不土洋不洋的点心,综合了南北方口味的点心,竟然卖得出奇的好,加上传媒大学学生的口口相传,鲍才胜小店门口排队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鲍才胜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肉松小贝卖得好,就专卖肉松小贝。

之后,他又开发出了蟹黄、柠檬、海苔、芝士众多口味的小贝。

他的店铺也从传媒大学,挺进了北京市中心,雍和宫、什刹海等黄金商圈旅游景点,店名改成了现在我们最熟悉的鲍师傅糕点。

其实观察下来不难发现,鲍师傅的店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面包店有很大不同。鲍师傅的门店,面积不大,也没有华丽的展示柜,所有的门店几乎都是前店后厂,售卖仅仅只有一个小窗口,配备一个售卖员。

这样的设计不但最大程度利用了使用面积,单窗口销售的模式还引发了排队狂潮,因为排队时间太久,大家排到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要多买一点,客观上也刺激了销售量。

最火的时候,买鲍师傅糕点流传这样一个梗:“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排着7个小时的队,拿着鲍师傅,送到我面前。”

而这里的功劳最大的就是鲍师傅发明的新单品——小贝。

小贝之于鲍师傅,就相当于凤梨酥之于台湾省。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做糕点面包有多难?前有味多美、好利来等面包连锁店,后又稻香村、大顺斋等中华老字号。

而鲍师傅,就是靠着独特的打法,用一种单品,打开了北京市场的大门,也安抚了北京众多异乡人和本地人的胃。

而后鲍师傅开到了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

人都说网红昙花一现,可资本却给足了鲍师傅筹码。

在2017年,鲍师傅从专投消费的天图资本处融得上亿元资金,而总体估值更是超过了10亿。

投资者说,都说鲍师傅是网红,其实他在烘焙领域已经积淀了30多年。这是鲍师傅的积累,也是资溪面包军团的能量。

如今,庞大的资溪面包军团,也引领着“面包时尚”的潮流。

不仅“盛产亿万富翁”被当做美谈,业内盛传“江西面包帮”的成功秘诀,也在于他们的集体行动“推爆品”。 不仅有肉松小贝,还有泸溪河的桃酥。

面包圈流行什么?以及你将会排队买什么?这背后可能都是江西老表在发挥作用。

资溪面包是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现象级的存在。

而在资溪当地,面包生产工业园已经建成那是“面包界的中央厨房”。 其生产和运输能力,满足着产业城周围半径300公里范围内、300多家面包店的日常供应。

2020年,挂着“资溪面包”品牌的门店新增1000多家,总数达2000余家。

而这些门店,已经和在资溪建成投产的肉松厂、馅料厂一起,逐渐撑起了“大产业链 门店”的模式。

穿行在资溪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面包店、面包培训中心、面包文化馆,面包文化已融入这座小城的脉动。

当然资溪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鲍师傅山寨店很多、比如资溪面包比资溪更有名……

但是勇敢老表,不怕困难!

钟启文在接受采访曾说:我们资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敢闯敢拼,不安现状。多数人开始是当学徒,学成出山后并不甘于打工,一心想着创业。能吃苦耐劳,只要能赚钱就不怕背井离乡。

更重要是,资溪人的抱团,团结互助的江西人敢闯天下。只要有勇气,面包会有的,好日子也会有的 。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