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突然死亡,都指向一个真相
最近的天气,开始让人怀疑人生。
高温、热浪,接二连三涌来,这一周是十万年来最热的一周,7月6日更是地球上最热的一天。
全球已经有多国气温打破历史记录,北京多日温度已突破40°C,前几天北京一导游中暑后身亡。
去年的高温还没让人遗忘,今年的热浪已经又出人命。
而往后的夏天,可能会越来越热。
极端高温,热到“变形”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去年夏天的炙烤。
先是极端高温。
电动车的座椅,90.8°C,注意,是摄氏度。
市民网购的“活珠子”,还没来得及吃,已经孵出了小鸡。
图源:四川观察
好端端穿着皮鞋走路的人,没走几步就发现鞋底化了。
然后是限电。
去年的四川省,同时面临着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和最高电力负荷,严峻形势之下,官方只好推出限电政策。
公共场所里,能不开的灯就不开。
居民住宅分时限电,写字楼里的打工人放冰块降温。
如果说,这些新闻还有一些“赛博”色彩,或是苦中作乐的幽默感,那下面的新闻,大概只会让人沉默。
持续高温下,空调、电扇的连轴转使得电气火灾事故频发。
空调外机起火、电扇自燃等现象,罕见地在去年集中发生。
图源:搜狐新闻
人,也在用生命抵挡高温带来的影响。
以往不被人知晓的“热射病”,却频频出现在去年的新闻中。
去年6月,在开封某洗碗厂工作的女工确诊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湖北某农民工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因昏倒送医,后确诊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
工人生前工作的工地,图源搜狐新闻
四川简阳某医院,一天就接诊了13位热射病患者。
可怕的是,今年的情况恐怕只会更加严峻。
还没到6月时,云南和四川的气温就已经突破40°C。
武汉某户外演唱会上,多人中暑,由120紧急送医。
深圳,从5月27日到6月2日,仅一周时间,就有57人因中暑拨打120急救电话。
图源:第一现场
5月中旬,东莞便出现了今年第一例热射病病例,患者在连续户外作业8小时后出现头晕、大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尽管经抢救后脱险,但也算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图源:东莞身边事
这些新闻的依次出现,让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或者说,预判:
去年,我们只是从新闻中感受他人的苦难。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极端高温带来的影响。
全球共此“凉热”
不只是国内,国外也在被高温影响。
你可能还记得“记者在北极穿短袖”的新闻,视频中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组成队伍,在冰上打起了排球。
伦敦议会广场,草地成了空地,土地大面积干裂,呈现出一片颓势。
图源:正点财经
由于天气太热,英国南部某条铁轨上发生了火灾,卢顿机场内部跑道也被烤坏,部分人的交通出行一度停摆。
图源:央视财经
炎热、干燥,并非极端高温造成的唯一后果。
在温度的攀升下,干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破坏等恶劣后果,已经在全球各地显现。
2022年,索马里遭遇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干旱,据央视报道数据,估计有4.3万人超额死亡,其中,一半是5岁以下的儿童。
图源:第一时间
而今年,索马里的干旱情况仍在持续,报道预测,每天可能有135人死于干旱。
地理书上存在感最强的岛屿——格陵兰岛,每天融化的冰川重量超过60亿吨。
60亿吨是什么概念?
它们融化的水,足以淹没我国的宁夏。
科学家估计,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直接上升7.2米。
地球已经开始承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后果了。
栖息地被破坏后,北极熊的捕食期日渐缩短,只好和同伴争抢人类留下的塑料垃圾。
无“家”可归的北极熊,甚至开始进入社区攻击人类,致使阿拉斯加某社区一对母子死亡。
沿海地区的灾害性风潮,则愈演愈烈。
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附近的万丹省遭遇海啸袭击,浪高四五米,灾害致使超20000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尽管有专家表示,这次海啸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火山活动,但另一边,也有科学家直接指出,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毁灭性海啸”的发生概率。
洪涝灾害,更是难以避免。
超高温为何出现?极端气候为何频发?
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最熟知的四个字: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导致很多灾难性后果,飓风、热浪、野火、干旱、洪水和降水,都在此列。
此前轰动全球的2019年澳洲林火,已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绿色的青山,顷刻便成了红色的火焰山。
房屋一举被毁,动物四处奔逃。
据澳大利亚皇家委员会统计,丛林大火或已致30亿动物死亡。
触目惊心。
而这场大火,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
灾难总是环环相扣,全球都在承受极端气候带来的后果。
没有例外。
宁要痛苦,不要麻木
地球,好像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的生命——屁股着火的考拉仓促逃跑、缺水的儿童绝望死去。
另一边,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类。
工厂巨大的烟囱,每天都在大肆排放有害气体。
废水排放入河流,水面铺满死鱼,空气充满臭味。
大面积树木被砍伐,植被减少、山顶变秃,难以抵挡风沙与洪水。
图源:网易新闻
如果你认为以上这些场景是“不日常的偶发情况”,那么,以下这些呢?
城市绚烂的街景图背后,是无数辆正在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车。
水、电等资源的浪费,就发生在你日常按下遥控和开关的瞬间。
有人说,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毕竟,远古时期也有洪水、海啸,也有极端高温。
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早在2021年就发布报告,说明了这一事实:
“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这是确定无疑的。”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全球各个地区的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中产生影响。”
报告一出,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去否认自己的“罪恶”。
可惜,在严峻的现实问题前,我们对环保的态度仍然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吊诡。
尽管我们从小就接受环保教育,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仅限于学习任务。
我们会背诵政治书上的环保口诀,但鲜少有人真正去实践。
这种感觉,就像你能把语文课本最后的唐诗倒背如流,但从未理解过它的真正内涵一样。
说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吧,环保意识是我们脑海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对“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等概念再熟悉不过,只是到了生活中,该浪费还是浪费。
有人知道“限塑令”,也听说过“可持续发展”,只是仍然会把塑料扔向空地、毫不顾忌地踩上一片翡绿的草坪。
屏幕前的你,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事,也包括我自己。
在大部分时候,环保,成了人群中的一句空谈。
何至于此?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河曾说:
“普通状态下,人会更加趋于个体利益的自保,而非群体利益的保护,如果环境对我们自己造成了伤害,我们会很敏感,勇于维权,大声呼吁,但如果一个行为的伤害性并不直接地指向某个具体的人,那往往就会被忽视。”
简单来说,就是“棍子没打到自己身上时,人是不知道疼的。”
但是,这根大棒,已经悄然挥下了。
图源:新浪新闻
与其将极端高温理解为对人类的警示,不如将其看成一种宣告,灾难正在通知你:
一切,都要开始了。
现在,你已经看到了触目惊心的后果。
图源:天下财经
你感受到了太阳直射皮肤的灼烧感,脚踩在地面上时钻心的热流。
你看到了限电时的城市,颓唐、黯然、不堪一击。
你为新闻里的热射病共情,悄悄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轮到自己。
我想,我们的确不能再等了。
不能再等待下一个具体的、被伤害的瞬间,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普通人,究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其实,还是那句口号:
践行节约,节能减排。
具体来看,是减少外卖、少用一次性餐具;减少衣服和不必要化妆品的购买;在家尽量节水节电;用公共交通代替燃油车出行……
不过短短两行字,要坚持践行,却实非易事。
或许你会觉得这一切都“老生常谈”,但,扪心自问,你真的重视过环保吗?
或许比起痛苦,更可怕的是麻木。
究竟是要尽情享受当下、迎接满目疮痍的未来,还是从小事做起,尽量可持续、健康地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空间?
我想,这不应该成为一道选择题。
希望有更多人将环保当成日常生活中必然践行的小事。
唯有如此,才能自救。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其余均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1、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观中国 | 从“可能”到“确定无疑”: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实锤”了。
85岁婆婆住我家10年,没掏一分钱,她刚仙逝,我收到银行短信通知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俗话说,五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人的心脏也没长在正中间,家里有几个儿女的家庭,父母往往很难一碗水端平了。父母难免有偏有向,不是重男轻女,就是偏向小的,或是偏向能干的子女。有些孩子就像从垃圾堆里捡的,父母总是忽视。被怠慢的儿女,有的会心生怨恨,产生各种家庭矛盾,甚至造成家庭悲剧。但是,也有一种人,天生淳厚,心地善良,不跟父母计较。59岁的程姐就是这样的人啊!套路网2023-05-31 16:31:080000宁波59岁妈妈生下一个女婴,女儿出生后就能祝贺妈妈六十岁大寿了
刚才看到宁波晚报的报道,宁波一位59岁的妈妈顺利生了一个女婴,宁波晚报认为,这是破纪录了。根据报道,59岁的黄大妈在宁波妇女儿童医院通过剖腹产顺利生下了一个六斤重的女娃,这样的高龄,能够生娃,实在是可喜可贺。宁波方面的统计是,在宁波,这位产妇黄大妈的年龄算是破了纪录了。套路网2023-05-25 19:10:100000湖南6所高校20人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暑期创作大赛#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经梳理统计发现,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湖南6所高校共20人入选。其中,中南大学李劼、赵中伟、李夕兵、柳建新、何旭辉、阳春华、周智广、雷光华等8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套路网2023-09-01 23:11:360000所有家长,开学啦!事关孩子安全,请收藏!
应急管理部提醒,回归校园生活,孩子们在教室、实验室和上学路上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这些安全知识请每一位学生和家长认真学习。详见↓资料:应急管理部、上海发布编辑:杨军慧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普陀这里的“社区家庭”共创艺术品惊艳亮相第九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每周二,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接受献血普陀这个“红色业委会”赋能小区治理普陀有一家特别的“慈善超市”套路网2023-09-05 19:39:520000“集体咽喉炎”又上热搜?专家提醒国庆假期做好这几点防护
近日,#是不是全国各地都在咽喉炎#、#为什么会出现集体咽喉炎#等话题在多个平台冲上热搜,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扛过了新冠,没扛过咽炎,咳得整个人都通透了”“快把自己咳飞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刀片嗓”……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全国咽喉药品的每日店均订单量大幅提升,咽喉炎一时间呈普遍高发态势。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你的嗓子还好吗?套路网2023-09-30 12:42: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