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3

在青藏高原东缘,看见黄河首曲的神奇与脆弱

套路网2023-07-21 07:57:440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东流,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后,转势西北而上,形成一个“倒C”,几乎环抱整个玛曲县,成为黄河第一弯曲部,被冠以“黄河首曲”之名。由于独特的生态条件,这里形成了特有的草原和湿地环境,玛曲也成为黄河上游最为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之一,同时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 李运恒 摄

层叠的远山、寂静的旷野,草丛中不知名的鸟叫声偶尔传出,窸窸窣窣;天空中盘旋的大鵟、金雕等猛禽,正伺机寻找猎物;遍布于草原上的土拨鼠(旱獭),嬉戏打闹在一起;草丛中突然出现的藏狐正瞄向不远处的鼠兔。据悉,在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155种,其中鸟类占比超过70%。7月初,新黄河记者跟随保护区管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域,一线感受高海拔地貌与草原生态的碰撞结合。

黑颈鹤成鸟和幼鸟 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云丹 摄

多年来,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一直是当地的重中之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李建德持续关注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情况,目前已带队在玛曲境内持续开展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工作两年多时间。“此次玛曲地区的鸟类监测工作仍处于前期积累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地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种类均呈上升态势。这些鸟类就像当地生态的指示针,是生境最直接的镜像反映。”掌握更多详实的保护区物种记录也将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湿地和草原的脆弱

玛曲,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这里的海拔在3300米至4800米之间,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

在玛曲,黄河环绕全境433公里,由于多年的冻土发育使得大量冰雪融水与雨雪积水聚集在这道弯的低洼地区,形成大面积的高寒湿地,所以让这里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大自然的千万年变迁赋予了玛曲神奇,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玛曲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2月,黄河首曲湿地也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运恒 摄

依托玛曲重要的生态资源,作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13年,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也是青藏高原湿地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和大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前的报道中,玛曲县县长杨智明透露,2018年至2022年5年间,黄河玛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达到170.9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68.1%;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100.1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81.7%。“这里的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流量的58.7%。”

不过,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玛曲草原出现不同程度沙化退化现象,当时,随着玛曲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加剧,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玛曲县境内的黄河 王春鹏 摄

这也让人们认识到湿地、草原的脆弱。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特别是禁牧休牧等措施,让退化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加快了草原植被恢复,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制。除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让玛曲的湿地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当传统保护遇上科学保护

“拔草的人个子长不高,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这是在当地的藏族牧民中流传着的一句谚语,在当地人眼中,保护首曲湿地生态就是保护世代家园。

王佳阳来自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曼日玛保护站,日常的工作是负责保护站辖区的巡护和宣传工作,平均一周2-3次的下乡巡护任务。“看看有没有对保护区湿地资源、草地资源进行破坏的,有没有偷盗挖沙的、伤害野生动物的等等。”

王佳阳(中)和当地牧民在交流 王春鹏 摄

王佳阳介绍,当地群众会有意识地保护野生动物,如果遇到谁伤害野生动物,都会去制止,但也需要更为科学的保护方式和意识。正因如此,在王佳阳看来,保护区内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宣传工作涉及保护区内的各个乡镇村庄,内容包括保护区的历史由来、到底是为什么要保护,有哪些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草原法、湿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逐渐地,牧民也意识到过度放牧的严重性,这让他们慢慢懂得可持续发展以及更科学地放牧。王佳阳介绍:“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一方面牧民们需要通过这片草地去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保护,如果草吃完了,草原退化了,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地方。”

尕加村位于玛曲县曼日玛镇,地处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00多人、400多户,大都是牧民。尕加村牧民年知合告诉新黄河记者,保护区的宣传工作非常频繁,“如果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牧民也会第一时间通知保护区。”另外,牧民们对湿地保护、预防草原沙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曼日玛保护站的巡护人员 受访者供图

根据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的数据,目前,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15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黑鹳、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金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猞猁、大天鹅、豺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黑颈鹤,作为高原特有的鹤类、世界濒危珍禽,黄河首曲湿地是黑颈鹤最重要的繁殖栖息地,根据现有统计,每年在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繁殖的黑颈鹤数量达到480只之多,占全球总数量的十分之一。

2021年底,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项目,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中,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是该项目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李建德带队开展的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数据作为上述任务的一部分纳入其中。

夕阳下,玛曲县境内的黄河。王春鹏 摄

李建德介绍,黄河首曲湿地地形相对比较单一,主体就是一些湿地、高原草原、高山草甸以及部分山地等。与相对临近的若尔盖湿地和尕海湿地相比,水鸟及栖息地调查的原始数据相对较少,李建德坦言这与监测工作起步晚有关,“加强数据积累,数据做大做强势在必行。”

那些出乎意料的发现

在玛曲地区开展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前,李建德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此前玛曲湿地的系统调查并不多,据我了解,最近的一次调查来自10多年前,兰州大学有老师做过一次相对详细的水鸟调查及研究。”他认为,历史数据积累并不多的情况下,就要求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对玛曲湿地的数据进行补充、细化。“水鸟普查数据对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大鵟 李运恒 摄

从兰州市区前往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近450公里的路程,而保护区的路况也并不太好。李建德打了一个比方,“在地图上直线距离30公里至40公里的路程,在实际开车前往时,可能将耗时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因为路特别难走,时速的话仅能在1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去调查时常常需要赶一天的路才能到。

水鸟及栖息地调查主要分4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春、秋迁徙季,夏季繁殖季,冬季越冬季。“一般的话,做调查至少2-3个月就需要去一次,甚至密度更大。出于课题本身的考虑,实际上我们平时的话一个多月就去一趟玛曲,所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李建德来说,收获也是值得欣喜的。他介绍,今年4月份,在做春季候鸟监测的时候,就发现了相当庞大的斑头雁、赤麻鸭种群,其中赤麻鸭在300只至400只之间,斑头雁在200只以上,此外凤头䴙䴘的种群数量也很大。“我们也监测到一些‘明星物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例如在黄河首曲分布相当广泛的黑鹳,在繁殖季和迁徙季都能见到。还有黑颈鹤、鹮嘴鹬、棕头鸥、燕鸥、玉带海雕、秃鹫、高山兀鹫和停歇在牧场牛羊身边的白琵鹭等。”这些数据属于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的一部分,正逐渐被记录和汇总,为之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保护区内嬉戏打闹的土拨鼠(旱獭) 李运恒 摄

调查中也时常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例如白秋沙鸭,近年来的调查中从来没见过,查阅之前的相关资料也从来没有提及,因为白秋沙鸭在高海拔地区是非常罕见的。但今年4月份的调查中,第一次见到了,共有4只。”这无疑在填补一些调查的空白。

李建德认为,得益于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王佳阳也介绍,今年4月,在保护区内的河曲马场、曼日玛浪曲乔克湿地等地区,根据观测约有3万只候鸟涌现,这是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候鸟集群现象。

秃鹫 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云丹 摄

“虽然说已经做了近两年时间的调查,但我感觉距离做到相对精准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继续投入精力和时间。”针对自然生态,玛曲境内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黄河流域在其境内流经区域面积大;二是整体湿地多、面积辽阔。李建德预估至少再有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水鸟数据,“这期间一定会有更多出乎意料的发现。”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张博 编辑:周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