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古蜀记》央视开播 揭开古蜀文明芳华
来源:四川日报
6月10日,《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一集《古蜀之源》在央视开播。纪录片走进四川,在文化遗存和多样文物中,追溯古蜀文明密码。
用科技复原古蜀先民模样
一件小巧精致的陶塑人面像,是四川地区迄今已知最早的陶塑艺术珍品之一。出土于具有丰富文物遗存的营盘山遗址,陶塑人面像线条简练、表情生动、造型传神。营盘山内的9座人祭坑,为我们揭开古蜀人神秘面纱。
“双颧骨突出,有着典型的古西北人种的特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剑介绍,9座人祭坑是探讨古蜀先民体质人类学特征最直接、最实证的材料。根据营盘山遗址发掘出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颅骨,专家通过精细鉴定与测量,首度复原了5000年前古蜀先民的容貌。
考古研究员通过对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颅骨进行鉴定,发现营盘山先民与古西北类型的人最为相似。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碎片,与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营盘山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具有面目相近的陶塑人像、风格类同的彩绘花纹、基本一致的主食等。
相似的人种鉴定,揭示出两种文化或属于同一个系统,两地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这为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提供实证,为史前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流互动提供依据。
文化遗存里探寻古蜀先民的迁徙与融合
《古蜀之源》还用科技揭示了古蜀人的生活变化。大约4600年前,古蜀先民突然离开生活了几百年的家园。
营盘山遗址为何被古蜀人废弃?“石笋”解释了答案。石笋是研究古代气候变化最可靠的材料。它可把外界的降水、温度等信息沉积在里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勋林介绍,研究人员用科学方法将信息提取出来,重建过去65万年外界气候环境的信息,从古代气候变化解读营盘山遗址衰落原因。他们发现,那时席卷北半球的气温骤降,再加之湿冷和干旱,使得营盘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纪录片还通过一系列文物,串联起古蜀人的迁徙路径。比如,一件夹砂红陶质地的侈口深腹陶罐。这件文物出土于桂圆桥遗址,该遗址出土了1000多片陶片。研究者用这一组器物,推测出赴成都平原的迁徙者来源于岷江上游河谷。
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同样为探寻古蜀文化的发源提供重要线索。岷江上游河谷的先民,用足迹推进着人类开发成都平原的历史,来自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人群,与川西高原本地原住民在一次次迁徙中融合,共同创造了早期的古蜀文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因长得漂亮,19岁的她被带入日军营,日本队长:我娶你带你回国
1940,19岁的林石姑正在山上干活,忽然天上乌云密布。这时,她停下手中的锄头,直起腰抬头向天空望去。她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难道是有什么坏事要发生?想到这,她马上晃了晃脑袋,让自己清醒起来。如今,她已经失去了父亲,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还有三个不懂事的弟弟,都需要她一个人来照顾,难道还有什么比这还要糟糕的吗?真的是想多了。套路网2023-05-31 12:35:550001河南43岁老大爷与俩情妇同床,两女子都想当正房,结果一人被杀害
“这袋子怎么这么臭,装的什么啊?”河南一位43岁的农民不仅拥有正门妻子,还包养两名情妇,然而好景不长,两名情妇都想成为正室,受不了的张伟残忍的将其中一人杀害,随即装入麻袋抛尸,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他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张子怡是一个中年妇女。2008年,为了生活奔赴大城市的一家工厂打工。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加上内向的性格,使得她在工厂多年的工作中没有结交到亲密的朋友。套路网2023-07-26 05:36:330000公路上跑操,21名初中生被货车碾压身亡,山西沁源特大车祸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点点关注,近我者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部分的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虽然小轿车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年来每天都有将近300人死于车祸。在车辆行驶中风险最大的便是大货车,大货车要求速度快,所以在遭遇危险的时候往往无法闪躲。套路网2023-07-25 11:44:550000高校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助力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 提升就业竞争力
央视网消息:眼下,各高校不仅持续为2023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针对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陆续展开。一些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意向、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场生涯领航探索荟活动正在进行。通过10项丰富有趣的打卡通关活动,为学生搭建从了解自我,到探索职业世界,再到决策行动的全景式生涯规划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套路网2023-07-10 15:07: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