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99

富士康撤离已经开始,120万员工何去何从?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

套路网2023-06-01 18:30:582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近3500字左右,阅读时长7分钟,关注一下,为您持续带来相关内容。

郭台铭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准备进入政坛。

为了获得支持,接受采访时说出:应该让台湾省相关部门负责外销与内销台商的查税工作,台湾拿大头,税收最高应该给台湾省9成。

近段时间,郭台铭开始加速撤离中国大陆,此举可能会造成中国大陆120万左右的人员失业,行为非常不厚道。

73岁的郭台铭,公开场合所言所行,将“商人无利不起早”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

那么富士康撤离中国大陆的原因是什么?120万员工何去何从?我国本土企业比亚迪是否能接替“就业重任”呢?

120万员工出路在哪里?

在中美博弈中,苹果作为跨国企业,与普通企业不同,为了保证利益不受影响,需要提前考虑各种因素,及时对发展战略做出调整。

郭台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商人,始终将自身利益贯彻到底,因担心苹果受到国家竞争影响后,自己利益受损,于是坚定的站在“苹果”这一边。

虽然苹果将订单分散给其他企业,但看起来郭台铭并不介意,因为苹果只有一个,代工厂却可以有很多个,所以郭台铭为了富士康的发展,必须维护好苹果这个大客户,这也无可厚非。

只是郭台铭靠着我国政策,在中国大陆赚取红利后,却开始“反客为主”,口出妄言,这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郭台铭认为富士康给中国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很多人吃喝不愁,有家可归。

这段话能明显地看出来,郭台铭“傲慢的态度”,但是他似乎忘了,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滋润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所以富士康的发展与中国好政策以及人民脱离不开关系。

此外,因为富士康工厂上班时间长,得到的薪酬与付出的劳动不匹配,随着网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网上渐渐出现很多富士康的不利言论。

对于这次富士康搬离中国,部分网友不知道真相,以为富士康管理层看到这些不友好的言论,所以才会决定去外国建厂。

实际上,富士康离开的真正原因逃不过“利”这个字。

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增加,物价上涨,后起之秀企业都“投入少挣钱多”,但是富士康这个“代工厂老大哥”,却落后了。

富士康吃不到人口红利,无法再依靠“严格成本管控”获得高利润,所以准备将工厂迁入东南亚地区,试图在这些地区继续享受人口红利,复制“劳动力低廉”的成功之路。

此外,苹果要求富士康转移工厂,也是富士康离开中国大陆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用工成本增加,不能满足美国资本家高利润的目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经过几十年教育发展,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从当前环境形势来看,富士康前往印度建厂优势较明显

一是印度人口为世界第一,满足工厂大量青年劳动力需求;

二是印度正在寻求发展,印度政府为外企在当地建厂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三是印度人口多,市场需求大,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中国国情和印度国情千差万别,印度宗教派别较多,很多人不愿随处迁移,而且多年来已经有几千家外企进入印度发展,最后落得一地鸡毛,黯然退出印度市场。

而中国是一个整体,中国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企入驻,多年来进入的外资企业基本都发展壮大,退出中国企业的外资企业寥寥无几。

富士康在中国发展产业链成熟,一旦全部撤退,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在印度建立起完全代替的产业链,所以富士康撤退面临较大困境。

同时,富士康撤离后,留下的120多万员工一股脑冲进就业市场,避免不了会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企业与员工是双向选择,富士康在我国发展多年,虽然收获很多财富,但也创造了一百多万岗位,保障很多人基本生活。

原本我国民众应该对富士康报以感谢态度,但为何富士康却从“世界工厂”变成人人唾弃的“吸血工厂”呢?

“吸血工厂”撤离

富士康最初创立在美国,在发展过程中,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

依托于中国市场发展潜力、人口红利以及苹果库存激增,在“空间、劳动力、市场需求”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富士康在中国迅速扩张。

先在沿海建厂,后在内地建厂,并且在土地、工厂、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成为苹果等手机的最大供应商。

从1997年开始,鸿海集团进入了疯狂发展模式,连续6年增长速度超过50%。

“世界工厂”的苗头初步显现。

之后,富士康又在2018年创造中国大陆A股上市神话,从开始申报到过会仅用36天,刷新A股IPO速度历史记录。

期间,已经聚集大量资金的富士康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从物流、通讯到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均有涉及。

但是整体投资效果,截止到目前并没有明显的收获,所以目前富士康转型失败。

其实,富士康“代工”能发展起来,在于严苛的成本管控、制造管理。

时代变迁,任何企业避免不了“物竞天择,优胜略汰”的发展规则,中国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后,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这意味着富士康净利润无法继续实现最大化。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富士康严格的成本管理优势显现出来,压榨劳动力成为获得利益最直接的方式。

进入富士康的工人为了赚取养活自己的钱,严格遵守富士康规章制度,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迫。

一些年轻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更多的出路,长时间遭受压迫之后,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短短时间就发生“13跳悲剧”。

这一悲剧事件并没有让富士康感到愧疚,依旧将严苛用人成本管控制度贯彻到底,也没有摆脱降低用人成本的处境,反而面临更难受的十几年发展。

一方面,物价一直上升,劳动力成本上行;另一方面,苹果为了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经营危机,分散订单给立讯精密等企业,造成富士康增长空间逐渐收窄。

据富士康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集团营收约1.35万亿元,净利润为315亿元。

社会发展多年,物价和劳动力成本一直上升,而富士康2021年的净利润却低于2016年344亿元的净利润。

此外,2021年,被称为“小富士康”的立讯精密,营收1541.06亿元,净利润为70多亿元。

相比之下,立讯精密的利润更高,所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富士康优势逐渐弱化。

所以富士康开始缩减中国订单量,转移业务于东南亚地区,试图通过更低廉的劳动力,增加富士康净利润,整体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扩张之路。

富士康工厂转移,中国的劳动力不一定会随之转移。

那么接下来说一说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比亚迪能否承担起本土企业的就业责任?

比亚迪撑起“就业责任”

多年来,我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为规范市场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富士康正在进行撤离中国的发展战略,但我国制造业市场这么大,并不会因为富士康离开,出现永久的市场空缺问题。

比亚迪作为我国本土企业,多年发展稳扎稳打,聚沙成塔,如今的比亚迪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是我国的骄傲。

时间追溯到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比亚迪敢闯敢干,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比亚迪凭借“混合动力专利技术”斩获中国专利金奖,同年,也获得“联合国特别能源奖”(中国唯一)

2022年,比亚迪在“刀片、仰望”等新技术以及产业方面快速发展后,不仅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代名词公司,也交出历史以来最佳成绩。

截止目前,比亚迪已经享誉全球,新能源产品遍布全世界。

产品名气能够辐射全球,意味着产品质量基本得到全球范围商家认可,所以比亚迪出现订单暴增现象

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6月,比亚迪销售销售134036辆,同比增长162.7%。

同年7月份,比亚迪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共162,214辆,同比增长184.7%;9月份,销售新能源汽车共201259辆。

11月份,比亚迪汽车全系销售230427辆,与2021年11月相比增长率达到134.3%,新能源累积销售超过300万辆

可以说,比亚迪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

据比亚迪微博消息,今年3月份,汉唐双旗舰冠军版上市当日订单8196台。

比亚迪如此暴增的销售量,离不开足够数量员工的支撑

2021年比亚迪员工数量约为28万人,但是到2022年,员工数量已经增加到约57万人,短短一年时间就呈现翻倍增长态势。

从当前来看,比亚迪的员工数量比不上富士康撤离后,即将失业的120万员工数量,但是比亚迪的扩张速度,一度超过富士康,是新时代冉冉升起的企业。

相比于富士康发展依赖于苹果的单一需求情况,比亚迪需求呈现多元化,不仅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态势强劲,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出色。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支撑,更离不开“人才”支撑,据新闻联播报道,2023年底比亚迪员工数量将超过90万。

以郑州为例,富士康工厂位于航空新港。据河南卫视报道,此前省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经过政府、企业等多方配合建设,如今比亚迪已经在郑州航空港建立厂区,面向社会招收操作工、机修工等多种岗位。

据2023年3月7日正观新闻报道,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创新开展产业链多元化招商,吸引落地了领胜科技、郑州合晶等高科技项目。

此处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长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尤其是2022年电子信息产值达到5281.4亿元,不仅发挥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

上述事实证明,我国发展并非离不开富士康,制造业市场出现空缺后,很快就会有企业补全,继续创新发展。

同时,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超然,不再需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经济发展机会,我国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对于富士康逐渐撤离中国,比亚迪能否成为120万员工的最佳归处?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