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38

【红色经典】揭秘金刚川上那座“炸不断的桥”

套路网2023-12-14 19:16:121

金刚川是朝鲜金化附近的一条河流,自东向西在丘陵间蜿蜒流过,河上的新村、岩里、光丽山3个主要渡口,是我军通向前沿阵地必经之地。1953年夏季金城战役打响前,为保障部队机动和装备物资的前运后送,我军抽调工兵第10团第1营担负金刚川地区战役工程保障任务,负责在几个渡口搭建载重桥和修筑道路。

由于金刚川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联合国军”用近乎毁灭式的轰炸对其进行严密封锁,企图切断我军前线部队的生命线。我军在物资匮乏、武器悬殊的情况下血战15天,击退“联合国军”上千次反攻,用血肉之躯连续7次在金刚川修复这座长37米的桥,使之成为“炸不断的桥”。

层层思想发动聚人心。战争中,工程保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战役的成败。我军在战役打响前,深入开展思想动员教育来激励士气,坚定官兵胜利信心。团参谋长亲自到连队进行政治动员,营党委认真分析部队思想、完成任务有利条件和困难,各连党支部以多种形式进行政治思想和鼓动工作,开展表决心、挑应战等活动。通过层层思想发动,广大官兵参战情绪高涨,以坚决有力的实际行动,按时完成上级赋予的保障任务。

周密细致勘察奠基础。战前,我军结合战场环境、作战进程及敌武器装备性能、作战特点等,进行周密细致勘察,合理选择迂回道路构筑、制式桥梁架设等时机地点,保障主战分队在避免或减少损失的情况下按时顺利通行。1953年5月20日,第3连连长张振智接到任务后,立即带领官兵实地察看地形,发现金刚川上原先的大桥和一座人行便桥已被炸毁。在选择架桥点时,张振智观察到附近地势比较平坦且林木茂盛,此处河道仅60余米宽且水流平缓,非常适合架桥。张振智决定在原有桥梁旧址上,修建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等重装备的大桥。战役打响后,美国空军对我军修建的大桥及附近狂轰滥炸,企图阻止我军取材修桥。原本需要耗时耗力砍伐的树木,被炸断不少,我军直接将炸断的树木运到河边进行加工,很快凑齐了扎木排和架桥的木料。

运筹帷幄设案保圆满。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在工程保障行动前应认真研究分析作战地域战场环境,充分预测预想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再结合自身能力拟制工程保障方案计划。第1营针对敌人的疯狂破坏及洪水等恶劣自然灾害的影响,制订了以桥梁架设、水下便道、漕渡等手段维护渡口的多种预案。如光丽山渡口,桥梁被洪水冲走后,我军及时调整保障力量,以漕渡维持通行顺畅;桥梁被敌炮火严重破坏和封锁后,我军及时修复水下便道,保证部队通行。凭借着指挥员的运筹帷幄和“你炸时我躲,你炸完我修”的总体预案,这座木桥经历无数次炮火仍可持续通车,有效确保各项保障任务按时圆满完成。

集聚官兵智慧挖潜能。金刚川上的三大渡口,是打击敌人的交通命脉,敌人将其作为轰炸破坏的重要目标,该营充分发扬我军“三大民主”,与敌机、敌炮进行了灵活机智的斗争,充分保障了部队的顺利机动和前运后送。5月26日,光丽山渡口遭敌猛烈炮击,4排桥脚的部分直柱和6根桥桁均被打坏,官兵们集智攻关,利用杠杆原理,把桥面撬起来换桥桁和直柱,8个人作业45分钟即完成一个桥脚更换。在诸多困难面前,指战员们群策群力,整个战斗过程中与敌人与大自然的反复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优势不断加快着架桥的技巧和速度。

灵活兵力调配破重围。工程保障力量分配点多面广,要求指挥员能够掌握所属兵力位置、规模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战场情况,尤其是主要方向部队进展情况,机动灵活调配兵力,对关键环节行动能够提前预判预置保障力量,确保战场需要时及时高效完成保障任务。第1营在执行任务初期,以3个连分别担任3个渡口的桥梁抢修与维护任务;在维护交通过程中,由于第3连负责的新村渡口通行量较小,而第1连负责的岩里渡口通行量大,为保证工程保障的连续性及主要渡口的通行,营首长决定第1连与第3连随时做好相互支援和更替的准备,有效确保了主要渡口的通行安全。

舍生忘死保卫运输线。5月20日,第1、3连各以3个排的兵力,负责抢修加宽水下便道、加工制作架桥材料、构筑新桥接近路。25日夜,官兵们不顾连续5天作业的疲劳,开始突击架桥作业,使新村渡口和岩里渡口桥梁提前架通。28日天降暴雨,河水猛涨,光丽山、岩里渡口受到严重威胁,未得到充分休整的第1营官兵再次投入战斗。他们用绳子拴住身体,潜入急流中,将桥桁纵向加固连结起来,以增大桥桁的整体性,确保桥梁不被洪水冲毁,有效保障部队的通行安全。张振智头部、肩部等多处受伤,仍坚持指挥架桥,带领官兵连续修复木桥,使之炸不断、打不烂、冲不垮,确保金刚川上的水路畅通无阻。(高凯 梅明凯)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纪春艳

审校:高涵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