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3

花费30余年时间,他建立中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

套路网2023-12-12 10:46:340

在南华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他头发花白,步履蹒跚,走路时身子往右倾斜,左手下垂,右手上下摆动。走路十分吃力,却不柱拐杖,也不喜欢人扶他,他总摆摆手,说“谢谢,不用,我可以。”

这位教授就是丁德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

人们都说他是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是“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干了30多年铀矿采冶,他是该专业第一届班主任

他用一生的坚守,成就了一个学科一个行业;突破极限,创造身体奇迹,捍卫国家安全,他用实际行动在湖南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雷锋故事。

1977年恢复高考,丁德馨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第一批研究生,他学习的是有色金属开采。1984年11月,丁德馨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来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就是保障核电发展、核工业发展的“粮食”安全。这个“粮食”是铀,铀矿采冶是生产“核工业粮食”的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怎样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是丁德馨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要保障“核工业粮食”的安全,关键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怀抱“强核报国”之志的铀矿采冶专业人才。

1986年,丁德馨放弃了这份在省会的工作,去到了衡阳工学院(后中南工学院,现南华大学)。他被邀请参与筹建衡阳工学院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成为该专业第一届班主任,从熟悉的有色金属采冶转到几乎陌生的铀矿采冶,这一干就是30多年。1988年,衡阳工学院招收了第一届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学生35人。

出国深造,他带着满满三大箱资料学成归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转变重心,核工业经历了深化改革的过程,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等原因,有些高校的核类专业纷纷转向或停止了招生。核类人才培养陷入低迷期。

当时衡阳工学院的不少年轻教师纷纷去往广州、深圳。不少企业、高校也向丁德馨发出邀请,他当时想着,“就算这个专业不办了,铀矿采冶的科研也不能少。”于是,他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铀矿采冶技术。他先后两次前往澳大利亚和英国学习,但是面对高额奖学金和最先进团队的挽留,他毅然选择回国。

1992年,丁德馨从澳大利亚结束留学回国时,他将图书馆内有关的研究报告整本整本的复印,光是复印费就花了将近3000多元。回国时,他带回来最多的,不是为亲人朋友准备的纪念品,而是随行的满满三大箱资料,超重的托运费就花了他将近1000元。由于归国急迫,三大箱的资料来不及细细规整收拾,就匆忙打包。回国后,丁教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整理资料。

1997年,学成归国的丁德馨作为学科带头人申请了采矿工程(铀矿采冶)硕士点。次年,学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创建了全国唯一的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2009年,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成功。至此,南华大学已经建成了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体系。从1987年申报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到2009年矿业工程(铀矿采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历时22年。

铀矿采冶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丁德馨采用中英双语教学,他文雅的谈吐、有声有色的双语教学方式,深深博得学生们喜爱,甚至有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跑来蹭课。

考虑到丁老师腿脚不便,学生们特意在讲台旁放了凳子。但丁德馨从来不坐,一直站着授课,一站就是4个小时,他说:“站着上课是对学生的尊重”。

从1998年至今,丁德馨共培养了120余名研究生,其中有32人扎根核工业、铀矿山一线工作。1992年至2020年,南华大学培养了4388铀矿冶人才,有1174位毕业生在核工业、铀矿山等一线工作。保守统计,铀矿采冶企业三分之一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南华大学的毕业生,是丁德馨的学生。

“我骄傲的不是取得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丁德馨说。

他身上散发的温暖而持久的力量、坚守,影响着所有的学生

1975年,高中毕业的丁德馨到常德某渔场插队锻炼。在渔场,丁德馨插过秧、养过鱼,勤勤恳恳。一次打鱼作业中,他不慎把腰弄伤。但他不顾伤痛,继续工作,腰伤逐渐演变成强直性脊柱炎。

2008年,强直性脊柱炎让丁德馨全身僵直,动弹一下就如钻心般疼痛。加之脊柱不断下弯,身体严重佝偻,丁德馨不得不进行双髋关节置换手术。

术后三天,丁德馨感觉疼痛减轻,他便让妻子在床头摆条小矮凳,将学生的研究计划、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等放在凳子上,趴在床上逐字逐句修改。

2015年5月27日,丁德馨指导博士生胡南、叶勇军、李乐修改博士学位论文。直至晚上19时30分,丁德馨发现自己左边身子动不了了。送往医院,被确诊为中风。“当天早上,丁老师就已经出现了全身冒汗、无力的中风初期症状。但他没有在意,一直在帮我们修改论文,错过了6小时的最佳救治时间。”胡南说。

三天后,丁德馨转入普通病房;半个月后,转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康复训练。丁德馨中风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领导来了,同事来了,学生来了,大家都来医院看望。北京工作的学生来了,新疆工作的学生来了,福建工作的学生也来了,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回来看望他们的老师丁德馨。“当时在衡阳的学生全部来了,大概有50多位省外的学生来了。”胡南说,住院期间,在校的十个同学主动轮流去医院陪护,不分昼夜。

半年后,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严格自律的康复训练,丁德馨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讲台。

丁德馨身上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力量,他用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打动着学生,以言传身教给予学生鼓舞和动力。

记者问他打算多久退休,他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丁德馨”这个名字在南华大学,在我国核工业领域,正成为“传奇”。

潇湘晨报记者黎棠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