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科技红利 共赴创新之路——陕西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科技教育中心建设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巴生物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园人才培训会暨上合组织国家青年科学家乡村振兴研讨会期间,青年科学家在农业园区参观学习(资料照片)。
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钻探设备已经应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为工程师在进行设备智能电路测试。 本报记者 张梅摄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在喀麦隆洛比铁矿矿区测绘项目现场开展工作(资料照片)。
9月12日至25日,“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在西安举办。
该培训班已连续举办3届,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培训,为相关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教合作。“通过该培训班的举办,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40多名青年研究人员建立了持久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多名培训班学员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科技骨干,显著增强了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影响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介绍。
如今,像“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这样的科技教育交流活动,已经成为陕西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常规工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以全球视野汇聚科教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深化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还为中外民心相通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合作
共建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4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健带领17名考古、地质、地理、信息学科专家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国际联合多学科考察,尝试揭示地质构造演化、气候环境变迁对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021年8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目前,该联合实验室已与中亚国家的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互访、实验技术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我们会与中亚学者通力合作,携手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多元多彩的历史文化风貌,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学术贡献。”马健说。
同样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
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开始与中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并于2018年成立“一带一路”气候环境研究中心,综合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对了解中亚环境变化、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科技合作,共同探索生态变化、气候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谭亮成介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积极承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局,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畅通科技与人才交流,有力促进了陕西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
“我们将紧抓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契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集聚创新动力,打造秦创原创新型开放合作平台,争创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搭建陕西对外合作平台,加强创新合作交流,讲好陕西科技故事。”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
教育交流
共绘民心相通画卷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给了我宝贵的生命,一位助我推开梦想的大门,让我坚定了奋斗的方向。”在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长安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伊力哈穆看来,中国是他的另一位母亲。
2011年,伊力哈穆远离家乡来到长安大学求学,并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开始致力于将中文著作翻译成乌兹别克语,至今已完成《论语》《孟子》《道德经》等5部著作的乌兹别克语版本。目前,他历时8年编写的乌兹别克语—汉语词典即将出版。
“我将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作为终生的事业,架起一座沟通中乌、沟通世界的桥梁。”伊力哈穆表示。
伊力哈穆是来陕留学的众多优秀学生代表之一。10年来,陕西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服务外交大局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和科研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创新开展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会同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联盟以新技术、新材料为切入点,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探讨文物保护等专业议题。截至目前,联盟已吸纳16个国家的65所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成为会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与相关高校和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园,成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形成“大学—企业—政府—农民”合作新模式,助力当地农业及涉农经济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依托自身语言培训经验,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合作建立了该国首个孔子学院,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桥梁,助力中哈在医学、传媒、鲁班工坊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今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计子联盟。由西安交通大学首倡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共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高校加入并开展多元交流合作,形成13个学科子联盟,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有效推动了中外高校在科技应用领域的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走出去”
共谱合作共赢篇章
“我们的钻探装备乘着中欧班列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义红自豪地说。
“走出去”的背后是陕西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陕西通过举全省之力建设秦创原平台、推进“三项改革”、实施“两链融合”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正是得益于秦创原的政策支持以及长期的自主创新,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
标准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为中国技术“走出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022年,在陕科研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牵头制定的一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主导石油管材产品国际标准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石油管材领域技术能力和国际标准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优势特色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深度参与全球能源科技治理,将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婷表示。
“走出去”的还有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解决海外用人需求,助力中国企业、中国课程“走出去”,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合作,订单式培养“一带一路”属地化国际人才,截至目前,培养尼日利亚籍学生300余人。同时,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集团签署协议,共建尼日利亚交通大学,为尼日利亚以及非洲培养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未来,陕西还将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共同引导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共享科技进步红利,共赴创新发展之路。(记者 张梅)
男子被困近百米高空 无人机助力成功解救
近日,云南怒江贡山县,一名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近五个小时后,钢缆脱出滑轮轨道,他被困在怒江上方近百米高空,身体开始出现脱水情况,情况危急。消防大队联合应急、公安部门赶赴现场。由于钢缆承重有限,救援人员无法上缆救人,便利用无人机为男子送去食物、水、维修工具和牵引绳,并通过视频通话指导男子恢复滑轮轨道。经过近3个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男子成功脱险。记者:周磊林碧锋报道员:吴文祥0000俄专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
新华社莫斯科5月23日电(记者耿鹏宇陈汀)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日前在莫斯科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推动欧亚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吸引新的投资,有力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巴巴耶夫表示,“一带一路”是加强欧亚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促进建立交通物流走廊,极大简化欧亚国家贸易流程,推动提升贸易规模。0000好市多 Q1营收不及预期 净销售额同比增8%
智通财经APP获悉,好市多(COST.US)公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总营收为5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8.1%,较市场预期低2.4亿美元;净利润为13.64亿美元,同比增长3%。基本与摊薄后每股收益均为3.07美元,上年同期分别为2.99、2.98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3.10美元,较市场预期低0.06美元。0000火爆!订单排到2028年!这就是“中国船说”!
来源:央视财经受益于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造船行业承接了来自全球的大批新船订单。记者走访了上海几个大型造船基地发现,当前他们的新订单大幅增加。上海:需求持续火热造船厂订单排到四年后在位于上海市长兴岛的江南造船基地,码头上停靠着三艘全球最大级别的集装箱船和一艘液化气船。据了解,今年集装箱船、气体船和汽车滚装船的订单非常多,目前共有24艘,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套路网2023-05-28 23:00:040000深圳海关查获K粉8.6公斤:藏在红色硅胶球体内入境
11月28日,海关发布公布一则案例。深圳邮局海关关员在对转运货物开展监管时发现,一票申报为“全电子商务40”的包裹机检图像可疑,随即对其开箱查验。经查发现,该票包裹内有6个红色硅胶球体,每个球体内部藏匿有用透明塑料袋包装的白色晶体一批。经试剂检测,该批白色晶体呈氯胺酮阳性反应,重8605.1克。来源:九派新闻套路网2023-11-29 12:44:190000